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纵横

粮食市场供需稳定 产业高质量发展迈入新阶段

时间:2025-10-15 13:15:33 来源:中国商报 作者:中国商报

中国商报(记者 马嘉)10月14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在北京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局长刘焕鑫,以及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副局长钱毅、秦玉云,共同介绍了“十四五”时期粮食流通改革发展取得的显著成效。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十四五”期间,我国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呈现新态势,主要表现为规模与效益同步提升,政策支持与创新载体双轮驱动,为粮食安全保障和产业升级注入新动能。



图为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沙镇溪镇长春村,高山特色冷水稻成熟,当地群众抢抓晴好天气加紧收割。(图片由CNSPHOTO提供)

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呈现新态势

自2021年以来,财政部与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联合推进优质粮食工程,实施绿色仓储、品种品质品牌、质量追溯、机械装备、应急保障能力、节约减损健康消费等六大提升行动。截至今年9月底,各地落实财政资金462亿元,带动社会投资超840亿元,实施项目8400余个,制定优质粮食团体和地方标准286项,培育897个优质企业品牌,形成龙头企业引领、中小企业协同发展的产业格局。

今年,财政部与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启动粮食流通提质增效项目,聚焦主产区产粮大县,围绕粮食物流、加工、品牌建设、节约减损、产后服务等方向,支持地方补齐流通短板,壮大县域粮食经济。钱毅表示:“调研中企业普遍反映,提质增效项目与‘两重’‘两新’政策落地,为产业转型升级带来新机遇,进一步增强了高质量发展信心。”

粮食市场供应保障能力显著增强

我国粮食市场供应充足,为产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刘焕鑫介绍,当前人均粮食占有量达500公斤,较“十三五”期末增加25公斤,高于国际400公斤安全线,实现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十四五”期间,年均粮食收购量超4亿吨,市场化收购占比超九成,政策性收储稳预期、兜底线作用凸显,市场化收购+政策性收储的制度安排成效显著。

数据显示,全国粮食标准仓房完好仓容超7.3亿吨,较“十三五”期末增加5800万吨;高标准粮仓仓容达2.2亿吨,增加7000万吨,低温准低温储藏能力大幅提升。2024年全国粮食企业工业总产值突破4万亿元,中国粮食交易大会等平台促进产销衔接,特色产业集群、知名品牌不断涌现,传统产业焕发新活力。

科技创新推动粮食产业升级

据测算,近三年粮食储存、加工、运输环节年均损失率约2%。其中,农户储粮损失率降至3%,较10年前降低5个百分点;粮库储粮周期内综合损失率控制在1%以内,运输与加工环节损失率均降至0.8‰。秦玉云指出:“粮食储存管理正从安全储粮、减损降耗向绿色优储、保质保鲜迈进,‘四合一’储粮技术(粮情检测、机械通风、环流熏蒸、谷物冷却)已广泛应用。”

《小麦粉》《大米》《菜籽油》等国家标准引导企业优化加工精度,提高出品率,避免过度追求“精、细、白”,提升资源利用效益。全国粮食和物资储备科技活动周集中展示重大科技成果,推动绿色储粮技术集成应用示范,建立30个示范点并计划扩展至100个,覆盖7大储粮生态区。

目前,我国已建成粮食储运等5个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26个部级技术创新中心和重点实验室,以及百余个地方研发平台。今年6月成立的全国粮食产业科技创新联盟,进一步整合创新资源,提升协同水平。钱毅表示:“下一步将强化规划引领,优化产业结构,延伸产业链、打造供应链、提升价值链,推动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

刘焕鑫强调:“当前正谋划‘十五五’粮食流通工作,高质量发展是核心课题。我们将统筹政策落实与项目实施,助力企业纾困,合力开创粮食产业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