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虎嗅商业消费组
作者|柳柳
编辑|苗正卿
题图|视觉中国
一场关乎中国咖啡市场未来格局的资本博弈,正随着星巴克中国业务股权出售进入倒计时阶段。这场牵动行业神经的交易,不仅涉及40亿美元估值的商业谈判,更暗含跨国品牌本土化转型的深层逻辑。
10月16日,《金融时报》披露的竞购消息犹如深水炸弹,在消费投资圈引发震动。私募巨头凯雷与本土资本博裕资本已跻身最终竞购名单,与红杉资本、春华资本、方源资本等五家机构展开角力。这场竞购的核心标的——星巴克中国多数股权,不含特许权使用费的估值已达40亿美元,若算上保留的49%股权及未来特许经营费,总价值将轻松突破百亿美元。
竞购方策略呈现鲜明特征:国际资本派以凯雷为代表,其操盘麦当劳中国收购的成功经验,成为竞标核心优势;本土智慧派则由博裕资本领衔,凭借政策理解力与市场洞察力构建竞争壁垒。这种“国际经验+本土资源”的组合模式,折射出跨国品牌在华发展的新范式。
星巴克此番资本运作的动机远超表面。出售51%股权可立即获得超50亿美元现金流,这笔资金将重点投向门店扩张、数字化升级和产品研发三大领域。在瑞幸等本土品牌发起的“军备竞赛”中,这笔资金将成为星巴克维持竞争力的关键弹药。
更深层的变革在于决策体系重构。引入本土股东后,产品创新审批流程将从“跨国长链条”转变为“本土短决策”。以“酱香拿铁”类爆品为例,未来中国团队将获得更大自主权,实现从市场洞察到产品落地的快速响应。
风险共担机制的设计同样精妙。通过股权绑定,星巴克与资本方形成利益共同体,共同应对中国市场的激烈竞争。这种“进可攻,退可守”的49%股权保留策略,既确保品牌控制权,又保留分享市场增长红利的权利。
竞购双雄的竞争本质是本土化能力的较量。凯雷的杀手锏在于跨国品牌改造经验,其与中信集团合作操盘麦当劳中国的案例,证明了将美国消费品牌深度本土化的可行性。这种能力对亟需突破“第三空间”局限的星巴克具有直接价值。
博裕资本的优势则体现在“中国规则”的深度理解。从政府关系到供应链本土化,从消费趋势预判到政策风险规避,这种根植中国市场的资源网络,正是星巴克突破“规模绞杀”和“价格围剿”所需的关键支撑。
交易结构设计暗藏玄机。“出售多数,保留近半”的股权架构,既避免完全丧失控制权的风险,又为本土化运营留出空间。这种平衡术在确保品牌标准不稀释的同时,为市场创新预留充足弹性。
星巴克的紧迫感源于多维竞争压力。在规模维度,瑞幸以三倍门店数量构建的便利网络,正在消解星巴克“第三空间”的仪式感优势。星巴克的应对策略包括:推进“啡快”数字化订单、拓展景区店等新场景、推出手语门店等创新业态。
价格维度,库迪咖啡9.9元/杯的低价策略,直接冲击星巴克的价格体系。面对这场“价值战”与“价格战”的博弈,星巴克选择强化体验优势:精简菜单提升服务效率、推出真味无糖系列等本土化产品、实施星冰乐等品类系统性降价。
最新财报显示,星巴克中国门店数已达7828家,新进入17个县级市场。但真正的考验在于,新资本注入能否帮助其突破“便利性”与“价格”的双重围剿,在存量市场中开辟第二增长曲线。
这场交易的终极影响远超商业范畴。对星巴克而言,这是平衡“本土化”与“品牌基因”的生死抉择;对竞购方来说,接手的是拥有7000万会员的“现金牛”,但需在高估值下实现投资回报。更深远的是,它将为跨国公司在华发展提供“如何与本土共舞”的实践样本。
随着新资本的注入,中国咖啡市场的存量竞争将进入白热化阶段。从门店扩张到产品创新,从价格策略到数字化运营,这场由资本驱动的“新咖啡战争”,正在重塑整个行业的竞争规则。
本文来自虎嗅,原文链接:https://www.huxiu.com/article/4793837.html?f=wyxw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