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强制合资”和“技术转让”意味着,即便是本地建厂,也可能失去对核心资产的完全控制。
近期,市场对欧盟新能源“去中国化”的担忧持续升温。10月17日收盘,新能源板块遭遇集体下挫,其中阳光电源(300274.SZ)股价暴跌近11%,创下近半年来的最大单日跌幅,引发市场广泛关注。
此次市场波动的导火索,是欧盟“工业加速器法案”(Industrial Decarbonisation Accelerator Act,简称IDAA)草案的披露。该法案被业内视为“过去十年最严厉的市场准入规定”,拟对非欧盟企业在电池、储能等关键产业领域提出严苛要求。
根据草案内容,非欧盟企业需确保其产品中至少40%的原材料和制造环节来自欧盟本地。同时,若企业拒绝技术转让,则必须与欧盟本地企业设立合资公司,且后者持股比例不低于35%。这一规定无疑对中国储能企业构成了重大挑战。
长期以来,中国储能企业主要依赖整机出口与项目化交付模式。然而,随着欧盟新政的出台,这一模式将面临新的门槛。阳光电源之所以成为市场波动的焦点,与其在欧洲市场的庞大业务体量密不可分。
从营收数据来看,阳光电源今年上半年海外营收高达253.79亿元,同比激增88.32%,占总营收比重攀升至58.3%。其中,欧洲市场作为核心增长极,贡献了海外营收的主要部分。同时,海外业务整体毛利率高达40.29%,显著高于国内市场水平,成为公司盈利增长的关键支柱。
在欧洲市场,阳光电源的表现尤为抢眼。2025年上半年,其在欧洲逆变器与储能产品合计市占率已高达35%,较去年同期大幅提升14个百分点。机构预测,其2025年欧洲市场增速将保持50%以上,新签单毛利率维持在30%-40%的较高水平。
阳光电源在欧洲的大型项目矩阵已初具规模。与意大利独立电力生产商EP Produzione签署的100MW/220MWh PowerTitan2.0电池储能系统订单,以及此前在英国落地的4.4GWh Thorpe Marsh和West Burton C标杆电站、德国电网侧广泛部署的PowerTitan液冷系统,均彰显了其在欧洲市场的强劲实力。
然而,阳光电源的项目模式也暴露出其短板。其一般采用“整机系统集成”模式,即公司提供电池模组、逆变器、BMS及系统集成服务,但核心电芯主要依赖外部供应商采购。这与比亚迪、宁德时代等垂直整合模式存在明显差异。
阳光电源的模式在海外扩张中具有快速组装、交付周期短、项目灵活性高等优势,但缺点也同样明显。一旦欧盟要求40%本地化含量或技术转让,阳光电源将难以通过内部资源调整来规避风险。因为其电芯依赖进口,系统集成和模组组装本身难以替代全部核心技术。
相比之下,比亚迪、宁德时代等自制电芯、拥有完整生产链条的企业,或可通过调整工厂或供应链布局来满足部分本地化要求,从而在短期内缓冲政策冲击。这也解释了为何在政策披露后,市场立即对阳光电源的股价进行快速反应,其敏感度明显高于那些电芯自制、供应链自主性更强的同行。
从行业层面看,欧盟的IDAA并非突然出台。过去三年,欧洲已先后实施《电池法案》、《关键材料法案》、《净零工业法案》,试图在新能源链条上建立一整套自主标准体系。从电动汽车补贴到供应链原产地认证,政策方向一直指向减少对中国供应的依赖。
不同的是,这一次IDAA首次将强制技术转让写入法案框架,并通过持股比例规定,直接触及企业的核心控制权问题。业内人士评价,这种立法方式比当年的美欧“双反”更具长期性与结构性,它不只是贸易壁垒,而是一种制度性市场重构。
据CESA储能应用分会数据库统计,2025年前三季度,中国储能企业的海外订单规模达214.7GWh,同比增长超过130%。阳光电源的海外订单约为8.25GWh,居行业第六,与宁德时代、海辰储能等头部企业并列。如此庞大的海外敞口,使得每一次欧洲政策波动,都在资本市场上被迅速放大。
相比动力电池,储能项目周期更长、前期投入更大,且合同条款通常涵盖系统性能、知识产权、售后维护等多个环节。一旦强制合资与技术转让生效,中国企业不仅在利润端受压,甚至可能在知识产权和运营主导权上被削弱。
一位长期跟踪储能产业的分析师指出:“欧盟此举实质上是以市场准入为筹码,换取产业链掌控权。对阳光电源这样的企业来说,它的核心竞争力在系统集成和逆变技术,一旦被迫开放,就等于暴露在供应链的另一端。”
该分析师认为,机构的核心担忧不在短期业绩,而在于政策对未来现金流与海外利润率的压缩。如果欧洲市场的准入成本上升、项目审批延长,企业的海外扩张逻辑将被重估。
若能在不触及核心技术的前提下,通过组件本地采购、劳动力本地化等方式满足含量要求,部分风险或可缓解。不过,这条路径的前提是欧盟最终立法的细节仍留有灵活空间。
目前,欧盟提出的IDAA仍处在立法前期阶段。该法案目前属于“已宣布”(announced),还未被正式提交议会或理事会审议。已有欧洲标准化组织CEN和CENELEC在《工业脱碳加速器法案》起草过程中,向欧洲委员会提交过回应意见,主张法案在标准化、兼容既有法规、技术可操作性等方面应充分考虑技术现实与产业连贯性,以避免成为创新与市场进入的壁垒。
欧洲电池行业的行业协会RECHARGE也在其提交给欧盟关于IDAA建议书中,明确主张在制定该法案时应“保护战略技术不被全球竞争扭曲”(safeguard strategic technologies from global competitive distortions),并警惕将行业过度依赖本地化或合规要求可能削弱其技术创新活力。
在该建议中,RECHARGE强调,欧盟应在推动“欧洲领导市场”发展的同时,对电池及其上下游产业链引入合理的制度设计,以避免过度政策倾斜对跨境竞争的扭曲。
对阳光电源以及其他追求欧洲高毛利的同行而言,趋向“去中国化”的政策环境,意味着过去三年高歌猛进的欧洲市场,可能从“红利期”转入“合规期”。过去,中国新能源企业依靠在逆变器领域的技术积累与完整解决方案能力,快速赢得了欧洲客户;未来,它们必须在商业策略与供应链结构上重新计算,以决定是继续深耕欧洲,还是将部分资源转向中东、拉美等政策阻力更小的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