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国加强对稀土的出口管制,这一举措引发了美国的强烈反应,甚至扬言要将关税提高至500%。为何稀土会成为中美博弈的焦点?许多人误以为稀土仅中国独有,但事实并非如此简单。
实际上,中国的稀土储量占全球约33%,虽非绝对主导,但却是全球最大的稀土生产国。2024年,中国稀土产量占全球的70%,远超其他国家。与此同时,美国也拥有丰富的稀土资源,但为何仍高度依赖中国呢?
稀土资源分布广泛,技术才是关键
稀土并非稀有之物,世界各国均有蕴藏,包括巴西、美国、加拿大和俄罗斯等。根据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的数据,2024年美国稀土产量达到4.5万吨,占全球的11.5%,位居第二。然而,美国仍选择大量从中国进口稀土,原因何在?
稀土的战略价值与应用领域
稀土之所以具有高战略价值,是因为其含有大量稀有金属元素,具备独特的磁、电、光学特性和稳定的化学性质。这些特性使得稀土广泛应用于电子、通信、航空、军事和医疗等领域。从美国的F-35战机到苹果的AirPods耳机,再到新能源汽车,稀土都是不可或缺的关键材料。
中国稀土加工技术的全球领先
稀土的开采并非难事,但提取和加工其中的有用元素却极具挑战性。中国之所以能成为全球稀土供应链的核心,正是因为掌握了先进的稀土加工技术。中国拥有内蒙古白云鄂博、江西赣州和四川西部三大矿区,形成了完备的稀土产业链。
根据“稀土交易所”(Rare Earth Exchanges, REEx)的分析,中国稀土产业经过约40年的发展,在加工方面已远超西方国家,掌控了全球90%以上的加工产能。
技术突破:从依赖到自主
上世纪70年代,国际上提纯稀土主要采用离子分离法和溶剂萃取法,但这些方法存在装置庞大、耗材多、纯度不足和环境污染等问题。1980年,国际原子能机构要求美国将稀土矿石和放射性元素铀一同纳入核监管体系,导致美国稀土开发成本大幅上升,产业逐渐衰落。
与此同时,中国的稀土提取技术却在不断进步。最初,中国依赖法国的“罗纳・普朗克”加工厂进行稀土提纯,但高昂的成本促使中国决心自主研发。1971年底,核专家徐光宪提出“新串级萃取法”,通过特定公式配比萃取液,实现了稀土元素的高效提取。
1974年,徐光宪的理论在包钢工厂成功应用,标志着中国萃取技术跃居国际前列。此后,中国不断改进工艺,吸引了全球买家,并迫使美国、日本和法国等国的稀土企业减产或破产。
环保整合与技术优势巩固
2013年后,中国开始强调环境保护,对稀土产业进行整合,将数百家企业合并为6家,强化技术优势,集中整治污染,发展废弃物利用。这一举措进一步巩固了中国在稀土领域的全球领先地位。
中国的稀土技术之所以强大,是因为其成本低、纯度高、污染低。相关专利数量比美国多出2万件以上。根据英国天空新闻的数据,中国加工后出口的镝与鉽每公斤成本较欧洲低3倍,西方国家不得不依赖中国。
铜材产业:中国的另一张王牌
除了稀土,中国在铜材产业上也占据主导地位。前不久,特朗普宣布对所有进口到美国的铜征收50%的关税。然而,铜在AI、算力芯片和新能源汽车等高科技产业中应用广泛,近年来铜价已上涨约40%。
中国的江西鹰潭市被誉为“世界铜都”,各类铜材年产量达646.7万吨,位居全国第一,产品涵盖全球90%以上的铜及铜合金牌号。这一成就同样源于中国在铜基材料冶炼技术上的突破。
技术才是卡脖子的核心
许多人认为美国用技术卡中国脖子,而中国用资源卡美国脖子,这是一种误解。卡脖子的真正核心是技术。无论是稀土还是铜材,中国之所以能占据全球供应链的核心地位,都是因为掌握了先进的技术。
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任何一个企业或产业的最深护城河都是技术水平。在发展技术的道路上,只有直道超车才是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