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热点速览

商业体检行业乱象频发:如何重建消费者信任?

时间:2025-11-06 20:44:02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周驰

商业体检行业乱象频发:如何重建消费者信任?

随着居民健康意识提升,我国健康体检需求持续增长,商业体检机构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然而,近期个别负面事件曝光,将商业体检行业推上风口浪尖——诱导消费、过度检查、漏诊误诊、售后缺位等问题频发,不仅损害消费者权益,更动摇了公众对行业的信任基础。如何规范行业秩序、筑牢健康防线,成为亟待解决的课题。

诱导消费与过度检查:健康焦虑背后的利益链

“原本只想做个基础体检,结果被推销了数千元的‘高端项目’。”广东惠州市的刘先生向记者反映,他带老人体检时,客服最初推荐1268元的老年套餐,但现场推销员通过渲染肝癌、肺癌死亡率等数据,诱导老人临时加项,最终总费用超3000元。“虽然项目明码标价,但利用老人对健康的焦虑推销,实在令人不适。”刘先生无奈表示。

类似案例并非孤例。黑猫投诉平台上,一名网友称,她为婆婆购买593元体检套餐后,护士以“体检需全面”为由,诱导加项562.8元,其中幽门螺杆菌筛查婆婆半年前刚做过。更值得警惕的是,部分机构推销的“高端基因筛查”动辄上万元,但筛查价值因人而异。上海市普陀区中医医院内科主任章谙鸣指出,一名患者因迷信“高端筛查”忽略肠镜,导致早期肠癌漏诊。“国家卫健委明确不推荐肿瘤标志物检测作为常规筛查手段,普通人群无需频繁进行此类检查。”章谙鸣强调,高价无用项目不仅增加经济负担,高频或带辐射的检查还可能带来身心伤害。

漏诊误诊频发:准确度遭质疑,信任危机加剧

“B超未查出肾囊肿,一个月后医院确诊1.2厘米,若未复查后果不堪设想。”上海市一名网友在人民网“领导留言板”投诉某体检机构漏诊,要求退款时遭恶劣对待。类似案例屡见不鲜:广东广州市天河区人民法院审理的一起纠纷中,某门诊公司为陈某进行胸部CT检查时漏诊,两年后陈某确诊肺癌晚期,法院判定门诊公司需承担赔偿责任;陕西西安的孙女士在某体检中心被误诊类风湿因子阴性,后证实为机构失误。

《民法典》第一千二百二十一条规定,医务人员未尽诊疗义务造成损害的,医疗机构需担责。这意味着,体检机构若因误诊漏诊延误治疗,可能面临法律追责。此外,误诊还可能引发“虚惊”:黑龙江哈尔滨市一名网友带母亲体检发现0.7厘米磨玻璃状结节,被医生警告“大于0.8厘米会癌变”,后经医院增强CT检查证实为普通实性结节。“即使未造成严重后果,此类误诊也消耗了消费者信任。”该网友表示。

资质欠缺与敷衍服务:行业规范亟待完善

消费者对体检机构的质疑,还涉及人员资质、设备维护及售后服务。《健康体检管理暂行规定》要求体检机构至少配备2名副高以上执业医师和10名注册护士,但实践中达标者寥寥。近年来,多地曝光无资质医师上岗、护士冒充医生、技师代医师阅片等乱象。2024年国家卫健委抽检发现,部分机构CT阅片平均时间远低于公立医院,设备老化问题同样突出——2023年浙江宁波一家体检中心使用超期服役的血沉仪,5200余人次检测数据存疑。

体检报告解读敷衍现象也备受诟病。河南郑州市的崔先生称,某体检中心解读报告时仅建议“定期复查”,对养护问题含糊其辞,还顺势推销保健品。“报告解读是体检流程的重要环节,如此敷衍无法帮助消费者了解健康状况。”崔先生呼吁出台规范解读流程的规定。

专家建议:强化监管,构建质量保障体系

与公立医院相比,商业体检机构以预约制、一对一导检等优势吸引消费者,但规范管理是提升准确性的关键。北京中医药大学法律系教授邓勇认为,商业机构营销需在法律范围内进行,不得虚假宣传或误导客户,应如实告知项目风险和局限性。针对法规不完善问题,他建议修订细化行业条文,明确责任义务及违规处罚标准,为监管和维权提供依据。

地方探索已初见成效。今年7月,京津冀三地发布《健康体检质量控制规范》,从结构、过程、结果质量三维度明确体检指标,健全质量控制体系。邓勇还建议,卫健和市场监管部门应加强抽检,严肃处理伪造资质、夸大宣传等行为,并建立投诉处理平台,简化维权流程。

解放军总医院第四医学中心体检中心主任马学华指出,减少漏诊误诊需构建“技术—人员—流程—管理”四位一体体系。该中心要求主检医师具备5年以上临床经验及副高以上职称,检验人员需通过专业资格认证,并采取三级审核机制保障报告准确性。此外,售后服务质量也需提升:体检报告应通过文字、短信、电话等方式,结合专业解读及时提醒受检者进一步检查或治疗。

商业体检行业若想重建信任,需从规范管理、提升服务、强化监管三方面发力。唯有如此,才能真正成为公众健康的“守门人”。

(闵靖涵参与采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