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天津11月18日电 题:天津修补巷:老手艺焕发新生,小修补承载大幸福
中新社记者 孙玲玲
清晨七点,天津市河北区“修补巷”的三十余家小修小补店铺陆续开门迎客。缝纫机的嗒嗒声、修鞋锤的咚咚声、磨刀石的沙沙声交织成独特的市井交响曲,这条全国首个小修小补主题街区,正以百余种便民服务温暖着周边30万居民的日常。
传统手艺的现代新生:日均服务千余人次
自开街一年半以来,“修补巷”已形成涵盖修鞋修表、织补改衣、皮具养护、修车磨刀、家电维修等服务的完整生态链。据统计,街区日均服务量突破千人次,成为城市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便民枢纽”。

11月16日,在天津市河北区王串场街“修补巷”,皮具修复师李涛为顾客修复皮具。中新社记者 佟郁 摄
年轻群体成新主力:复古潮流催生修复经济
与传统认知不同,这里的顾客群体正呈现年轻化趋势。经营皮具店的李涛透露:“过去顾客多是老邻居,现在六成以上是通过社交平台慕名而来的年轻人。”他们或为品牌皮包寻找高性价比修复,或要求精准改衣实现完美合身,更有甚者专程来更换皮靴鞋底追求做旧质感。
修鞋铺师傅马小平展示着刚拆解的马丁靴:“这位年轻顾客要求完整保留鞋面,只换旧鞋底。虽然工序繁琐,但他说就喜欢这种‘越旧越好看’的复古范儿。”这种消费观念的转变,让传统修补技艺在时尚潮流中找到了新定位。
情感价值超越实用功能:旧物承载记忆温度
在磨刀师傅李波的记录本上,2000余把刀具的修复记录中,越来越多出现年轻消费者的身影。“他们带着品牌刀具来保养,这种珍惜物件的态度非常难得。”而织补师殷玥则通过百元改造,让虫蛀的呢子大衣重获新生,更见证过老人为保存结婚礼物裤子的三十年坚守。
修表匠王晴川的柜台里,躺着许多“停止走动却承载记忆”的手表。有顾客拿着离世友人赠送的手表来修理,也有94岁老人在家人陪同下坚持修复150元零件的旧表。“他们说,修的不是表,是念想。”这种情感需求,让电器修理师傅韩红平即使面对20元就能买新的老式收音机,也会认真维修——“老人们舍不得扔的,是物件里的记忆。”

11月16日,在天津市河北区王串场街“修补巷”,修表匠王晴川为顾客维修手表。中新社记者 佟郁 摄
坚守与传承:40位手艺人的城市温度
修车摊主张金广的20年坚守,见证了自行车从主流代步工具到共享经济冲击的变迁。但70岁的李砚华老人仍推着自行车来找他:“现在找修车摊不容易,这辆车要接送两个小孙子上下学。”这种信任,让近40位手艺人选择继续守护这些“看似不起眼却关乎民生”的技艺。
正如巷口标语所写——“修复时光、补足幸福、向往美好”,天津“修补巷”不仅是一个便民服务集群,更成为城市记忆的活态博物馆。在这里,每一针每一线的修补,都在续写着传统手艺与现代生活的温暖故事。(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