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烟台11月18日电 题:指尖艺术焕新:胶东柳编从传统农具到国际潮品的蜕变之路
作者 杨馥宁 王娇妮
在烟台市牟平区的一间柳编工作室里,63岁的于吉治指尖翻飞,几根柔韧的胶东柳条经纬交织,逐渐勾勒出花篮的雏形。这个曾以编织簸箕、果筐为生的老手艺人,如今正用创新技艺让传统柳编焕发新生——他的作品不仅成为国内家居市场的热门单品,更通过跨境电商远销欧洲,成为海外消费者追捧的天然环保潮品。

从农闲副业到非遗新生:三代传承的柳编密码
柳编在胶东半岛的传承可追溯至明清时期,当地特有的"大红头""白柳条"因纤维细密、韧性极佳,成为编织农具的理想材料。"小时候看爷爷编篓子,父亲编果筐,自己跟着学就会了。"于吉治回忆,上世纪80年代,村里还成立过柳编组,30多位村民专门编织簸箕、粮囤等农家用具,产品通过供销社销往全省。
转折发生在塑料制品普及后。"一个塑料盆3块钱,柳编的要15块,大家自然选便宜的。"于吉治坦言,20世纪90年代初,传统柳编市场急剧萎缩,村里编织组被迫解散。转机出现在1995年春天——一位花店老板登门求购柳编花器,这个需求点燃了他的创新火花:"既然传统农具没人买,为什么不试试生活用品?"

七分选料三分手艺:传统技艺的现代解码
"柳编看着简单,实则每道工序都是学问。"于吉治拿起一根处理好的柳条介绍,优质原料需经历"三选三弃":采收时淘汰细弱条,晾晒时剔除虫蛀条,蒸煮后舍去开裂条。最终留下的柳条要经过48小时清水浸泡、2小时蒸汽蒸煮,才能达到"柔如绸、韧如钢"的状态。
编织技法更暗藏玄机。平编法通过经纬交织使果盘平整透光;勒编法用柳条缠绕加固,适合制作粮囤;拧编法则通过螺旋缠绕塑造提手。"编一个宠物篮要混合使用五种技法。"于吉治拿起一件螺旋纹提手的收纳筐演示,主体采用平编打底,提手部分用拧编塑形,边缘处以勒编收口,既保证承重又提升美观度。

跨境电商撬动国际市场:老手艺的时尚转身
2018年,于吉治尝试将作品上传跨境电商平台,没想到首批50个柳编花篮一周内售罄。"欧洲客户特别看重天然材质,我们的产品没有胶水、无甲醛,正好符合他们的环保理念。"他根据海外订单反馈不断调整设计:德国客户喜欢简约线条,就减少装饰元素;法国客户偏爱复古风格,便增加做旧工艺。如今,他的工作室每月要向欧洲发出2000余件订单,产品涵盖花器、收纳筐、宠物窝等30多个品类。
这门技艺的复兴也带动了乡邻致富。2020年起,于吉治在龙泉镇、观水镇开设免费培训班,从选料、浸泡到编织技法全程指导,目前已培养60余名村民成为熟练工。他还牵头成立柳编合作社,构建"种植-加工-销售"全产业链:村民负责种植柳条,合作社统一收购加工,产品通过电商渠道销往全国及海外。"现在一个熟练工月收入能到4000元,比种地强多了。"观水镇村民李淑芬笑着说。
传承与创新并行:让非遗活在当下
面对年轻一代对传统手艺兴趣不足的现状,于吉治有着清晰规划:今年计划将培训班规模扩大至200人,重点培养核心学员;与烟台高校设计系合作开发国潮系列,将胶东剪纸、八仙传说等文化元素融入柳编;筹备非遗体验工坊,让游客亲手制作柳编小物。"老手艺不能躺在博物馆里,得主动走进现代生活。"他拿起一个正在编织的马型摆件说,"这件作品融合了拧编、平编和勒编,既有传统韵味又符合现代审美,这才是非遗该有的样子。"
从田间农具到国际潮品,胶东柳编的蜕变之路,正是中国传统手工艺在当代寻求突破的生动缩影。正如于吉治所说:"只要坚持创新,老手艺也能编织出新未来。"(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