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色引流”何时休?丨从“挖坑”到“修路” 平台契约关系何去何从?
央广网北京11月19日消息(记者杨富江 夏青 吕红桥)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经济之声报道,商业的本质是价值交换,但当平台企业用技术手段编织“灰色引流”陷阱时,用户体验与契约精神正遭受双重冲击。从“手滑勾选”到“弯道收费”,平台在追逐流量的过程中,逐渐模糊了商业伦理的边界。
面对“默认开通会员”“诱导点击广告”等套路,消费者维权之路充满阻碍。多位用户反映,平台客服常以“用户自主操作”为由拒绝退款,甚至直接失联。中国互联网协会投诉平台数据显示,2019年至今每月超10万件投诉中,“灰色引流”相关问题占比显著。互联网专家刘兴亮直言:“大平台不能只顾赚钱,更要承担社会责任,用诱骗手段算计消费者,‘吃相’实在难看。”
尽管中国信通院与运营商推出“一键解绑”服务,但实际效果有限。该功能仅在手机号停用或更换时启用,且最终解绑需平台审核。用户若被诱导开通服务,解绑流程往往比绑定更复杂,形成“解绑即转生”的荒诞现象。行业自律的缺失,让维权渠道沦为“水面誓言”。
对比部分国家互联网平台的“干净”生态,北京邮电大学谢永江教授指出,其核心在于“敢罚”。例如,某国平台对刷好评行为直接关店,处罚力度远超罚款。惩罚性赔偿制度下,欺诈案件和解金常达上亿美元,形成强大震慑。中国政法大学朱巍副教授建议:“应借鉴国际经验,加大处罚力度,让平台为违规行为付出远超收益的代价。”
数据显示,某国际电商平台因虚假宣传被罚7.23亿美元后,同类投诉量下降87%。这印证了“重罚之下必有规范”的治理逻辑,也为国内监管提供了参考样本。
谢永江强调,引流本质是广告行为,需建立标准化规范。广告设计、入口呈现、解绑流程等环节均应明确规则,真正实现“告知而非套路,尊重而非诱导”。刘兴亮则警示:“披着创新外衣的流量投机,是伪装成技术的贪婪。打擦边球的‘创新’不仅损害消费者权益,更破坏行业生态。”
从“挖坑”到“修路”,本质是业态文明的自我革新。当算法沦为套路工具,当流量凌驾于信任之上,用户终将用“逃离”投票。技术应服务于人,而非算计于人;商业需坚守边界,而非突破底线。填平陷阱只是第一步,修正初心才是长久之计。
结语:平台经济的未来,不在于流量规模,而在于契约厚度。唯有将技术温度注入商业逻辑,在监管约束与企业自律中重建信任,方能实现从“套路引流”到“价值共生”的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