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热点速览

晋西北神池县教育革新:让山区孩子就近享受优质教育

时间:2025-09-24 16:04:00 来源:中国新闻网 作者:胡寒笑

中新网忻州9月24日电 题:晋西北神池县教育革新:让山区孩子就近享受优质教育

作者 杨佩佩

2021年,山西忻州神池县的高考本科达线人数仅有28人。然而,短短四年间,这座晋西北小县的教育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今年,神池县高考本科达线人数激增至154人,达线率增长超过5倍。对教育的持续重视和投入,让神池县走出了一条“小县办大教育、山区办名教育”的独特发展之路。

寻求教育突围之策

受历史因素影响,神池县的教育,尤其是县域高中,长期无法满足当地民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为了让孩子不再远赴他乡求学,让家长不再为抚育子女而两地奔波,神池县积极寻求教育突围之策。

2021年,神池县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并启动了教育振兴行动,将其作为“坚持普惠共享、改善民生,着力增进人民群众福祉”的重要一环。

神池县委书记刘志军表示,无论面临何种困难,都要将教育置于优先发展的位置,并健全财政教育投入持续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几年来,神池县不断加大教育投入,持续改善办学条件,努力打造教育品牌。

在财政资金紧张的情况下,自2021年起,神池县在神池一中原有办学经费的基础上,每年追加600万元专项经费,职中、二中、三中每年各追加80万元专项经费,以满足基础教育高质量办学的需求。

同时,神池县还投资2500余万元建设东城小学,2023年再投资1800余万元建设实验幼儿园,两校共有效扩充学位720个,为移民搬迁学生和适龄幼儿就近就便就优入学入园提供了有力保障。

教育要振兴,离不开优秀校长的引领。神池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以极大的诚意引聘了来自忻州的两名资深校长陈培器、程俊杰执掌神池一中,并组建了“四校一体、集团运行、统一管理、资源共享”的中学教育集团,使当地普通高中教育得以突围。

神池县走出了一条“小县办大教育、山区办名教育”的发展之路。 杨昊泽 摄

名校长治校有效填平“教育洼地”

多年来,神池县委、县政府大力支持教育发展。神池一中通过引进年轻教师、完善激励机制、深化人事制度改革等一系列创新举措,全面推动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在“管理立校、文化兴校、课改强校、科研名校”的办学方略指导下,神池县中学教育集团总校长兼神池一中校长程俊杰介绍,学校围绕全面提升发展质量这一主题,确立了“五识共育”教育体系:知识奠基,夯实学科基础;常识育人,培养生活智慧;见识拓野,开阔学生视野;赏识激励,激发成长潜能;胆识砺志,锻造创新精神。这一体系形成了特色育人模式,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借鉴忻州一中“大三步教学法”,神池一中结合生源特点,创新了“3+1”教学模式:课前导学、课中探究、课后巩固、全程跟进。同时融入“听、说、读、写、悟”学习策略,推动教学从“懂、会、熟”向“巧、信”升华。

神池一中还构建了内外联动的教师培养体系:外部引进、名校跟岗、校友反哺、内部培优,加速了优质教育资源的本土化。

神池县的教育改革带来了历史性跨越:高考成绩实现“五连升”,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学前教育优质普惠发展,职业教育提质增效,劳动教育形成特色,美育浸润行动全面推进,学生回流增加,区域教育生态显著改善。

神池一中形成特色育人模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杨昊泽 摄

建设更多“家门口”的好学校

当前,神池县基础教育仍面临与省、市优质教育资源存在差距,县域内校际之间、城乡之间办学水平不均衡的问题。与周边县一样,神池县也存在生源减少、优质生源流失等难题。为此,神池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副县长杨占录表示,要铸魂强师、立德树人,努力办好百姓家门口的优质教育。

杨占录提出,要保障教师的地位,在落实或调整事业编制时,优先保证教师补充;要完善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加强家庭教育指导;要推动社会资源支持教育,推进“艺术进校园”“非遗进校园”等工作;要净化网络环境,推进平安校园建设,抓好学校消防、食品安全和防欺凌等工作。

神池县要系统完善中小学思政课课程标准,不断推进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坚持课上课下协同、校内校外一体、线上线下融合,不断拓展实践育人和网络育人的空间和阵地,充分发挥红色资源育人功能,打造神池思想政治教育特色品牌。

同时,神池县将促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和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探索各学段学龄人口变化监测预警制度、建立同人口变化相协调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供给机制,持续巩固“双减”成果,全面提升课堂教学水平,提高课后服务质量。

杨占录表示,教育事关千家万户、惠及子孙后代,让孩子们在家门口上好学是每个家长最朴素的期待,也是神池教育前行的目标。“谋教育就是谋未来,我们要抓重点、强弱项、补短板,让‘办好家门口优质教育’的美好愿景成为民众可感可及的现实。”(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