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娱乐星闻

中国半导体崛起之路:首颗芯片与首台光刻机的发展历程

时间:2025-09-27 10:25:52 来源:元爸体育 作者:元爸体育



当人们谈及中国光刻机与国际水平的差距时,往往忽略了这段历史:中国首台光刻机的诞生仅比国际晚了4年。这段被时光掩埋的科技奋斗史,正是中国半导体产业从追赶到并跑的缩影。



单晶硅突破:半导体材料的奠基之战
1957年,留美科学家林兰英突破重重阻挠回国,登机前被没收的6800美金背后,是她悄悄带回的单晶锗锭——这项在美国索菲尼亚公司研发的成果,成为打开中国半导体大门的钥匙。同年,中国成功拉制出首块锗单晶,次年又突破硅单晶技术。这位被誉为"中国半导体材料之母"的科学家,用实验室里的突破回应了国际技术封锁。

光刻机竞赛:四年差距的技术突围
1961年,美国GCA公司推出首台接触式光刻机,这项采用掩膜版与光刻胶直接接触的技术虽已淘汰,却开启了光刻时代。仅一年后,中科院半导体所王守觉团队便启动攻关。1965年,109厂成功研制65型接触式光刻机,与GCA的技术差距仅4年。这台通过上海无线电专用设备厂量产的设备,不仅走出实验室,更构建起完整的产业链。

芯片双雄:王氏兄弟的科研传奇
在半导体材料突破的同时,芯片研发也在悄然推进。1964年,王守觉团队制成含6个晶体管、7个电阻、6个电容的集成电路,这项比仙童半导体首颗芯片晚8年的成果,凝聚着特殊年代的智慧。王守觉与其兄王守武(中科院半导体所创始人)被称为"大小王",这对没有留学背景的本土科学家,用实验室里的日夜攻坚改写着中国科技史。

技术禁运下的逆袭之路
面对巴统组织对半导体材料的禁运,黄昆、王守武等科学家每周聚首研讨发展路径。1956年成立的应用物理研究所半导体研究室,成为技术突破的摇篮。在"两弹一星"对高性能计算机的迫切需求下,1961-1962年国家调配40余名海归与高校毕业生组建攻关团队,最终在1964年通过5种硅平面器件的验收鉴定。

摩尔定律时代的中国印记
1965年摩尔提出定律的同年,中国第一台晶体管通用计算机问世,虽比贝尔实验室的TRADIC晚11年,但光刻机领域的突破证明中国科技人的远见。1968年,Intel创始人诺伊斯与摩尔离开仙童半导体时,中国科学家徐端颐已研制出首台自动光刻机,这台1978年亮相法国工业展的设备,见证着中国光刻技术曾经的国际地位。

从单晶硅到光刻机,从芯片研发到计算机应用,这段被时光尘封的奋斗史揭示:中国半导体产业的起点虽受制于国际环境,但科学家们用实验室里的突破、产业链的构建和技术标准的制定,书写着属于中国的科技传奇。当今天我们讨论技术代差时,这段历史提醒着我们:每一次追赶都始于勇敢的起步,每一代人的奋斗都在为后来者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