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政坛正经历一场静默而深刻的变革。随着自民党在地方选举中屡遭挫败,现任首相石破茂的支持率跌至历史低点,党内权力更替的呼声日益高涨。在这场即将于10月4日举行的自民党总裁选举中,不仅将决定日本下一任首相的人选,更意外地引发了一场关于对华政策的“路线之争”。
有趣的是,以往选举中屡试不爽的“反华”策略,在此次选战中却显得力不从心。相反,那些主张稳妥、务实、强调沟通的候选人,反而成为了热门人选。这究竟是日本民意的转变,还是“强硬牌”真的已经失去了市场?
高市早苗,这位典型的“鹰派代表”,在参选时打出了“对华强硬,对内保守”的旗号。她主张减少对中国的经济依赖,提出在钓鱼岛问题上采取更强制性的措施,并坚持参拜靖国神社,对历史问题一贯模糊回避。这一系列表态,在过去几乎等同于“票房保证”。
然而,此次她的支持率却迟迟无法提升。问题并非出在她的声音不够大,而是市场反应冷淡。日本经济界和中间选民对这种高调的对抗姿态持谨慎态度。根据《日本经济新闻》的数据,中国依然是日本最大的贸易伙伴,2024年双边贸易额接近3900亿美元。在日企的全球布局中,中国占据着不可或缺的地位。高市提出的“减少对华依赖”虽听似有理,但企业界深知,一旦付诸实践,受损的将是自身的利润表。
在地缘政治方面,中美竞争固然是现实,但日本若在外交上一边倒站队美国,主动刺激中国,极可能将自己置于冲突的前线。这种不稳定感,是大多数日本选民最不愿面对的。
此外,高市早苗对历史问题的模糊态度也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关注。在中韩等邻国眼中,这等同于“拒不反省”。日本若想在国际社会扮演“负责任大国”的角色,这种立场显然会拖后腿。
这就解释了为何她“火力拉满”,却未能带来预期的选票。并非她不够努力,而是她所走的这条路,已经越来越不合时宜。
与高市早苗形成鲜明对比的是,44岁的小泉进次郎虽然竞选节奏上慢了半拍,但却赢得了更多掌声。他没有高喊“对华强硬”,也没有刻意讨好中国,而是强调对话、理性、可控,这更贴近日本当前的现实需要。
他在公开场合表示,日本必须巩固与美国的同盟关系,但也不能放弃与中国的沟通渠道,要“在分歧中管控风险,在合作中寻找机会”。这种表述虽然中性,但对很多日本中间选民而言,正是他们所期望的。
更重要的是,他的施政重点并不在外交,而是回到了老百姓关心的经济、社会、医疗、育儿等日常议题。这让他的竞选显得“接地气”,而非“打口水仗”。
他的另一个优势是形象。年轻、清新、有亲和力,擅长用社交媒体与民众沟通。在一个“政治老脸”扎堆的时代,他像是一股新风。尤其对年轻选民和城市中产阶层来说,小泉代表着一种“可以预期的稳定”,而非“随时升级的紧张”。
他既不亲华,也不反华,更像是一个务实的管理者,而非意识形态斗士。这种路线,或许不是最激进的,但在当下的日本,却成了最有吸引力的选项。
虽然小泉进次郎目前呼声看涨,但指望日本换一个首相就“亲华”,显然不现实。日本的对华政策,并非哪个人说了算,而是受制于大量结构性因素。
日本的财政赤字常年高企,人口老龄化严重,通缩压力依旧存在。不论谁上台,首先要解决的,都是一摞摞堆在桌面上的“内务难题”。外交虽然重要,但没有国内支持,再好的外交设想也难以落地。
并且,日本还面临着日美同盟的现实约束。日本在安全、科技、情报等领域对美国依赖深重,即使新首相想向中国释放善意,也得考虑华盛顿的脸色。尤其在台海、南海等敏感议题上,日本很难跳出美国设定的框架。
最后,日本国内的保守势力也不容忽视。传统右翼媒体、军工界、神社势力等仍在社会舆论中握有话语权。新首相若大幅调整对华立场,极容易被这些力量贴上“软弱”“妥协”的标签,政治风险极高。
中日关系的“天花板”很低,想要彻底改善几乎不现实。但“地板”也存在:出于现实利益考虑,日本不会主动把中日关系推向失控。这意味着,新一届政府大概率会在“务实管理”的思路下,小心翼翼维持现状,尽量避免擦枪走火。
这场选举释放出的信号很明确:日本社会正在对“逢中必反”的政治操作感到疲惫。不是不关心中国,而是不再愿意把对华强硬当成政客的投票工具。
无论是企业界还是普通选民,都更想看到一个能解决实际问题的领导人,而非一个靠喊口号刷存在感的政治演员。小泉进次郎若最终胜出,不等于日本要“亲华”,而是日本正在试图回到一种更有弹性的战略姿态。
不是站在谁的对立面,而是试图在大国夹缝中,为自己留出一点回旋余地。中日关系不会因为一次选举就焕然一新,但如果日本政坛真的开始反思“过度反华”的副作用,对整个东亚稳定局势来说,或许是一个值得珍惜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