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娱乐星闻

中国对BHP铁矿石实施禁令,澳大利亚总理称失望背后有何隐情?

时间:2025-10-03 10:07:57 来源:沧海旅行家 作者:沧海旅行家

9月30日,中国突然对全球矿业巨头必和必拓(BHP)的铁矿石挥下禁令重锤,这一举措迅速引发全球铁矿石市场的剧烈震动。据彭博社报道,此次行动由中国国有铁矿石买家中国矿产资源集团(CMRG)主导,这家成立仅三年的机构,正以强硬姿态推动中国在全球铁矿石贸易中掌握更多主动权。



禁令突袭:中矿集团“铁腕”出手,BHP遭遇重创

9月30日当天,全球铁矿石市场因中国对BHP的禁令陷入混乱。这场风暴的发起者——中国矿产资源集团(CMRG),自2022年7月成立以来便以“国家任务”为使命,注册资本高达200亿元,总部设于雄安新区,管理层均来自中铝、中国宝武等矿产行业领军企业。其成立目的明确:整合国内铁矿石采购力量,提升中国在国际市场的议价能力。

此次禁令并非毫无预兆。据知情人士透露,早在9月初,中矿集团便已要求国内钢厂暂停采购BHP的金布巴粉,双方谈判未果后,禁令升级为全面暂停采购。这一系列动作表明,中国在铁矿石贸易中的策略正从被动转向主动。



澳大利亚慌了:总理与财长紧急表态

消息传至澳大利亚,立即引发高层恐慌。10月1日,澳大利亚总理阿尔巴尼斯公开表示,中方的举动“令人失望”,并强调铁矿石对中澳两国经济的重要性,希望问题能尽快解决。国库部长吉姆·查默斯则紧急约见BHP首席执行官迈克·亨利,试图寻求应对之策。

澳大利亚的焦虑并非无因。铁矿石是其最重要的出口商品之一,上一财年出口收入高达1160亿澳元。然而,政府已预警明年该数字可能降至1050亿澳元,而中国的禁令无疑将进一步加剧这一趋势。BHP对中国市场的依赖度极高,其出口至中国的铁矿石占总销量的40%以上,长期停售将造成巨大损失。



三年磨一剑:中国如何从“被卡脖子”到主动反击?

中国此次对BHP出手,背后是长期积累的贸易痛点。作为全球最大的钢铁生产国,中国每年需进口超十亿吨铁矿石,对外依赖度超过80%。2023年,进口量达11.8亿吨,创历史新高。然而,在定价权上,中国却长期处于被动地位,国际矿价由澳洲、巴西等少数巨头掌控,中国钢厂利润因此被严重挤压。

更令人尴尬的是,国际铁矿石贸易长期以美元结算,价格指数由西方机构主导,中国只能被动接受。尽管巴西淡水河谷已开始使用人民币与中国进行贸易结算,澳大利亚却始终拒绝这一改变。全国政协委员刘中民院士曾指出:“供给被他人控制,自己没有定价权,这个问题必须从根源上解决。”中矿集团的成立,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一步。



多管齐下:中国如何降低对澳大利亚铁矿石的依赖?

过去三年,中矿集团通过两大策略提升中国在铁矿石贸易中的地位:一是整合国内需求,将分散的采购力量凝聚成一股绳;二是拓展海外资源,将中铝在几内亚西芒杜铁矿的权益纳入麾下。

国内方面,中国推进“基石计划”,为国产矿开采提供政策支持,同时鼓励废钢回收再利用。大连商品交易所的铁矿石期货影响力日益增强,2023年已有10%-15%的港口贸易采用期货价格作为基差定价,山东地区的PB粉基差贸易比例甚至超过60%。

国际方面,中国不再局限于澳大利亚这一单一货源。巴西始终是中国稳定的铁矿石供应国,非洲、南美洲的矿场也在逐步发力。2023年,中国在国外拥有权益的矿场供应量显著增长,进一步降低了对澳大利亚铁矿石的依赖。



澳方“失望”?责任在谁?

面对中国的禁令,阿尔巴尼斯的“失望”表态更像是为自己找台阶。长期以来,澳大利亚在改善对华关系上口惠而实不至:拒绝人民币结算,坚持旧有定价模式,忽视了中国已非昔日那个只能被动接受的“冤大头”。

与此同时,中国已构建起多元化的铁矿石供应体系。除了巴西,非洲、南美洲的矿场正在崛起,国内矿山产量逐年提升,废钢利用比例也在提高。中矿集团还与力拓签署了战略合作备忘录,重点推进供应链稳定和减碳合作,而BHP显然未能跟上这一节奏。



未来展望:中国争取话语权,澳大利亚需调整策略

此次禁令是中国在矿产贸易中争取话语权的必然一步。从2022年组建“国家队”,到推进基差贸易、拓展海外资源,每一步都是为了摆脱“被卡脖子”的困境。澳大利亚若继续坚持旧有模式,拒绝人民币结算,只寄希望于“短期解决”,无疑将面临更大挑战。

全球贸易中,适应市场变化者才能生存。巴西已抓住机遇,澳大利亚却将一手好牌打烂。未来,中国在铁矿石贸易中的地位将进一步提升,而澳大利亚若不调整策略,或将付出更沉重的代价。



信息来源:

观察者网——“中方停购必和必拓铁矿石”,澳大利亚总理急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