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杨阳 来源 | 顶尖广告
当雷军站在世界智能网联汽车大会的台上拿起话筒,全网吃瓜群众屏住呼吸:终于要直面SU7事故了?
结果,听完满脑子只剩一句——“抵制水军黑公关”。
这场被网友戏称为“声东击西”的发言,到底是危机公关的教科书级操作,还是小米信任崩塌的前奏?
雷军发声
网友不淡定了
这是成都SU7事故后,雷军的首次公开亮相。
在世界智能网联汽车大会上,他没有选择直接回应公众最关心的事故细节,而是将话题引向了行业层面:
“新势力成长需要理性看待”,并呼吁共同抵制“水军黑公关”。
图源:@科技疯汇
台下听众和线上网友的反应出奇一致:就这?
“小米享受着全网最高的营销关注度,现在说这些?”
更让人玩味的是,这已经不是雷军第一次用“解释”来应对争议。
就在半个月前,小米17系列跳过16直接发布,那与苹果高度相似的外观设计和“句句不离对标”的发布会话术,曾引发全网群嘲。
图源:小红书@Qu_
当时雷军的回应如出一辙:“希望大家帮我们多解释,主要是因为我们的小米模式非常新,成长速度很快,就很容易被大家误解。”
图源:小米公司
必须承认,那一次的解释确实奏效了——随着小米17交出爆单成绩单,质疑声逐渐平息。在手机行业,销量永远是最硬的道理。
但这一次,情况截然不同。
从数码圈转战汽车圈,用户的心理预期已经发生了本质变化。雷
军的个人社交媒体账号半个月掉粉超30万,小米汽车直播间一度被负面评论淹没。
种种迹象表明,当产品涉及生命安全时,用户的宽容度断崖式下跌。
从手机到汽车,用户的信任阈值早已拉满——
你可以“凑合”用,但绝不能“凑合”安全。
玩梗背后
小米的营销魔法正在失灵
就在安全事故引发广泛质疑的同时,小米那曾经无往不利的营销方式,也正在舆论场中接受严峻考验。
细数小米近年的营销套路,简直是一部“文字游戏和数字游戏的艺术史”。
SU7 Ultra宣传“加速1.98秒”,却在角落小字注明“不算起步时间”;
图源:小米官网
早年宣传笔记本“比一元硬币还薄”,实际对比的是硬币竖起来的厚度;
图源:微博
小米17 Pro自称“逆光之王”,右下角却标注“是产品设计目标”;
图源:小米手机
SU7宣传“续航1300公里中间只充1次电”,实则是满电出发、低电到达,本质上仍是650公里续航的水平。
图源:抖音
"16.8亿种驾驶模式"听着像科幻片台词,拆穿了才知道是加速、悬架、转向的参数排列组合,数学老师看了都得连夜写辞职信。
图源:微博
这些游走在《广告法》边缘的营销话术,终于激发了网友的集体创作热情:
我比马云有钱
因为我叫马钱云。
我喝
55
度白开水,比飞天茅台还多
1
度。
我拖拉机方向盘,比劳斯莱斯宽
2cm
更有甚者,直接仿照小米的对比方式造梗:“雷军比姚明还高”——当然,前提是使用“雷氏对比法”。
图源:微博
从手机到汽车,从“比硬币薄”到“比迈巴赫多1度”,“大字吹牛、小字免责”似乎已成为小米的标准营销模板。
这种曾经为小米带来巨大流量红利的模式,正在智能汽车时代遭遇前所未有的反噬。
当营销撞上安全
谁在为“差一点”买单
一边是营销话术天花乱坠,一边是安全事故触目惊心。
从铜陵到成都,两起事故存在着令人不安的相似之处:
车辆碰撞后车门无法打开,救援失败。
图源:观察者网
这一情况的发生时点,恰逢多项国家强制标准加速出台,显得尤为微妙。
9月24日,《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征求意见稿发布,明确要求每个车门配置具备机械释放功能的外把手,全隐藏式设计被直接禁止。
此外,组合驾驶辅助系统安全标准中的多项技术要求,也与近期事故场景存在诸多呼应之处。
几道强标层层递进,恰好与小米汽车暴露的问题形成鲜明对照,仿佛一场事先写好的剧本。
资本市场的反应同样真实而残酷。成都事故后,小米首个开盘日股价一度下跌8%,市值蒸发超千亿港元。
在终端市场,小米汽车账号一度被“车门打不开”等质疑刷屏。
更深远的影响在于,小米品牌的信任基石正在松动。
一场从“性价比标杆”到“争议中心”的风评转变正在发生,这些负面评价并非偶然,而是品牌长期积累的矛盾在重大安全事故中被彻底引爆。
雷军和小米
走到信任重建的十字路口
雷军曾多次坦言“造车是人生最后一次创业,押上全部声誉”。如今,这份声誉正经受着前所未有的考验。
在智能网联汽车大会上的演讲,可以被视为雷军应对危机的首次尝试——通过展示技术投入,转移舆论焦点。
然而,在生命安全面前,这种策略显得如此苍白。
小米的危机应对能力持续引发争议。在SU7 carbon fiber 前舱盖争议中,小米给出的解决方案未能让车主满意。
9月,因L2高速领航辅助功能对极端场景识别不足,小米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启动缺陷调查后,召回11.7万辆SU7。
更值得警惕的是雷军个人IP与品牌深度绑定的双刃剑效应。
顺境时,这种绑定带来巨大的流量红利。
数据显示,80%的车主早已是小米生态用户,从手机到智能家居的联动体验,成为他们选择YU7的关键理由。
而小米SU7的用户中,有近六成是雷军个人粉丝。
但逆境中,信誉危机会直接引发市场震荡。
当雷军的个人信誉与品牌形象高度捆绑,任何对产品的质疑都会直接转化为对个人的信任危机。
从手机行业跨入汽车领域,小米面临的责任重量已不可同日而语。
在手机时代,用户或许可以容忍发热、卡顿,甚至偶尔的死机;但在汽车领域,任何设计缺陷都可能以生命为代价。
一位行业观察者指出:“小米最大的挑战,不是技术追赶,而是思维转型。从追求极致性价比到确保绝对安全,这需要整个企业文化的重塑。”
雷军曾说“做经得起时间考验的设计”。
也许这句话应该有个延伸——真正能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不只是产品设计,更是企业的每一句承诺、每一次营销、每一份对用户安全的担当。
毕竟,在智能汽车时代,能让消费者放心买单的,从来不是那些“差一点”的营销噱头,而是产品背后那份对生命的敬畏与责任。
案例资料、运营干货,精彩不停
更多有趣话题 ,尽在【顶尖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