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翠鸟资本
作为中国房地产行业的'模范生',万科(000002.SZ)曾是无数投资者心中的价值投资标杆。然而,近年来持续下滑的业绩和动荡的管理层,让这家昔日的行业翘楚蒙上了厚重的阴影。
日前,万科A发布公告称,董事长辛杰因个人原因辞去职务。紧接着,原总裁、CEO祝九胜被采取刑事强制措施的消息引发市场震动。这些高层变动,犹如一记记重锤,敲击着这家蓝筹股的根基。
曾几何时,万科凭借稳健的经营、透明的财务和卓越的公司治理,在数次行业周期中屹立不倒,成为投资者信赖的'避风港'。然而,面对房地产行业的深度调整,这位曾经的'优等生'也未能独善其身。
随着万科持续动荡,这家被视为行业最后防线的标杆企业显得愈发脆弱。万科为何会陷入今日之困境?是行业寒冬所致,还是内部早已出现裂痕?从高管被调查到流动性危机,万科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经营指标断崖式下跌:从盈利到巨亏
尽管万科早有'过冬'准备,但在房地产这场漫长的寒冬中,仍难逃伤筋动骨的命运。回顾近年财报,经营指标的全面下滑令人触目惊心。
2023年,在行业普遍承压的背景下,万科业绩大幅下滑,但仍维持了超过百亿的净利润。财报显示,公司实现净利润121.63亿元,同比下降46.39%,其中第四季度单季净利润亏损14.59亿元。公司称,业绩下滑主要源于开发业务结算规模和毛利率下降,以及部分项目计提存货跌价准备。
值得注意的是,这也是万科上市三十多年来首次不分红,无疑向市场传递了危险信号。
然而,2023年的业绩下滑仅是序曲。2024年,万科出现了上市以来的首次年度亏损,净利润亏损高达494.78亿元。公司解释,亏损关键原因包括项目存货跌价准备、应收账款减值、非主业财务投资亏损、资产交易价格低于账面值等。
大规模亏损是此前多项隐患的集中爆发。存货跌价准备81.4亿元减值直指高价地项目的历史包袱,264亿元的坏账计提折射出合作方暴雷的连锁反应,非主业投资亏损则暴露出多元化布局中的财务投资失误。
步入2025年,万科仍未摆脱困境。上半年,公司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19.47亿元,同比扩大21.3%。尽管万科一直强调经营现金流净额连续多年为正,但如今也不得不面对现金流的巨大压力。
现金流是企业的生命线。数据显示,2021-2024年,万科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增加额分别为-449.54亿元、-62.84亿元、-374.82亿元和-129.33亿元。2025半年报显示,公司整体净现金流-146.62亿元,其中经营性活动净流出30.39亿元,显示出'造血'能力急剧衰退。
同时,万科在公开市场和金融机构的融资渠道变得异常艰难。如果说2023年尚能'牢守安全底线',2024年亏损尚未失控,那么到2025年则不得不面临现金流断裂风险。
2025年半年度财报显示,公司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1053.2亿元,净亏损高达119.5亿元,亏损较2024年同期有所扩大。实际销售额为691.1亿元,同比下滑45.7%。
仔细查看2025年半年报,万科亏损的出血点仍值得警惕。资产负债表上,规模巨大的开发和待开发项目及投资性房地产是潜在风险点。在市场下行期,这些资产面临巨大减值压力。截至2025年6月底,万科的存货规模仍高达4625.19亿元,投资性房地产规模高达1373.63亿元。
内部问题集中暴露:治理漏洞与权力重构
为化解万科债务危机,大股东深铁集团提供了关键支持。今年以来,深铁集团不断向万科提供借款。最近一次是在9月16日晚间,万科披露公告,深铁集团再次提供不超过20.64亿元借款,用于偿还公开市场债券本金与利息。至此,深铁集团已累计向万科提供借款259.41亿元。
这些低息借款(利率仅为年化2.34%)短期内有效缓解了万科的到期债务压力。深铁提供救援的大背景,与辛杰有密切关系。
2025年1月,深铁全面介入万科,辛杰出任董事会主席。随后,深铁对万科开始大规模借款,缓解了部分债务到期压力。但深铁的支持并非无条件。辛杰上任后推动万科内部大刀阔斧的变革,拆解原有事业部架构,合并区域公司,将分散的权力重新收归总部。
尽管万科是业内一哥,但内部问题积攒已久。此前,万科山东区域负责人及多名一线公司高管被带走调查,震动市场。虽然具体案情尚未明确,但信息多指向贪腐、利益输送、违规操作等内部治理的严重漏洞。
在房地产行业,营销、采购、项目拓展等环节一直是腐败高发区。当市场高速发展时,这些问题或许能被增长的业绩掩盖。但当行业进入存量搏杀阶段,效益至关重要,任何内部'跑冒滴漏'和权力寻租行为,都会直接加剧公司的财务困境。
此外,深铁自身的财务状况是否足以支撑对万科的持续输血?救助资金是来自市场化融资还是财政资源?如果救助方案设计不当,非但不能挽救万科,反而可能将风险传导至深圳国资体系,形成新的风险点。
看到万科如今的内忧外患,不知作为创始人的老王,碗中'红烧肉'还能否吃得下?
※此文为翠鸟资本原创文章,未获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