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纵横

中国动力电池海外布局加速:规划产能超400GWh,再造海外“宁德时代”

时间:2025-10-22 19:19:16 来源:时代周报 作者:时代周报

本文来源:时代周报 作者:武凯

在欧洲制造的BBA车型,是否也开始采用中国动力电池?这一疑问在今年的慕尼黑车展上得到了部分答案。

今年9月,全球顶级车展之一——慕尼黑车展在德国慕尼黑盛大开幕,中国动力电池企业成为全场焦点。宁德时代、中创新航、亿纬锂能、国轩高科等国内领军企业纷纷参展,不仅展示了最新的技术产品,还公布了海外布局的新动向。


图片来源:时代周报记者摄

在产品出海的同时,中国动力电池企业也在加速海外建厂步伐,推动本土化生产。此前,这些企业已与奔驰、宝马、大众、特斯拉、通用、丰田等全球知名车企建立了合作关系,提供了大量动力电池。

据SNE数据,今年1-8月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前10的企业中,有6家为中国企业,依次为宁德时代、比亚迪(弗迪电池)、中创新航、国轩高科、亿纬锂能以及蜂巢能源,中国动力电池产业已贡献全球过半的动力电池装机量。

动力电池出海,成为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全球化的关键一环。面对国内市场的激烈竞争,动力电池企业纷纷将目光投向海外,建厂成为重要选择。然而,海外本土化发展并非一帆风顺,企业面临着多重挑战。

到海外,再造“宁德时代”

从最初的电池出口,到如今的主动出海并扎根当地,中国动力电池产业正在迅速深化海外布局。实现本土化制造,成为不少企业完成海外产业链的最后一环。

今年2月,中创新航在葡萄牙锡尼什市开工建设首座海外电池工厂。这座被誉为行业首座零碳数智化(AI)超级工厂的工厂,将涵盖电芯、模组和电池包生产环节,生产动力电池和储能电池产品。中创新航斥资约20亿欧元(约合165亿元)打造这座工厂,一期年产能达15GWh,预计于2027年开始交付电池产品。

同样在今年上半年,亿纬锂能宣布在欧扩张取得关键进展。其匈牙利项目已收到建筑许可决定,公司开始全面推进建设工作,预计2027年建成投产。这座工厂是亿纬锂能在欧洲的首个电池工厂项目,专注生产大圆柱动力电池,产品将直接供应给宝马集团位于同一城市的德布勒森工厂。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 时代周报记者制图

作为动力电池龙头企业的宁德时代,其海外布局更加广泛。宁德时代欧洲区总经理表示,该公司在匈牙利的新工厂预计于2026年年初前投产。这座投资金额达73亿欧元(约合人民币604亿元)的工厂,客户包括宝马、Stellantis和大众汽车等欧洲大型车企集团,规划年产能为100GWh。

此外,宁德时代还在德国和西班牙建厂。德国工厂已建成投产,规划产能14GWh;西班牙工厂计划2026年底投产磷酸铁锂电池,年产能50GWh,配套Stellantis的欧洲车型。

国轩高科、瑞浦兰钧、远景动力等企业也在加速海外布局。国轩高科、远景动力还分别依托海外股东,在大众集团所在地德国、日产汽车所在地日本等地建厂,借力外部力量出海。

据时代周报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国内动力电池厂商已在海外超13个国家布局制造工厂,整体规划产能接近400GWh。这个数字超过了宁德时代2024年全年全球339.3GWh的动力电池装机量,相当于在海外再造一个“宁德时代”。

至此,我国动力电池产业出海已形成研发、制造、销售及投资的全链条布局。

既是蓝海,也有挑战

动力电池产业出海,对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全球化发展具有积极意义。业内人士认为,动力电池企业出海不仅利于其全球化发展,包括获得更多海外客户、降低海外市场准入难度等,也与自主品牌车企海外本土化生产相辅相成。

在自主品牌车企纷纷在海外建厂以减少贸易壁垒的当下,动力电池企业和自主品牌车企能够相互促进发展。这也是中外产业交流、共建的新范式,颇受当地政府欢迎。在多个工厂开工或奠基的时候,不少当地政要还出席见证。


2025年1-8月全球动力电池企业装机量 图片来源:SNE Research

然而,动力电池产业出海也面临多维度的考验,包括成本、基础设施、文化与环境等层面。按照国海证券测算,海外建设单GWh生产线的成本至少是国内的3倍。同时以德国、匈牙利等地建厂投入计算,单GWh产能投资高达6亿-9亿元。加之海外人力及其他生产要素成本更高,导致本地化生产意味着总体成本上升和利润率下降。

成本的增加也体现在时间和效率上。电池厂从审批到投产耗时也不尽相同,国内可能需要1-2年,海外可能长达3-4年。这不仅意味着厂商可能需要更长时间才能获得回报,漫长的建设周期还带来了更多不确定性。

此外,也有国内的动力电池企业早先计划海外建厂,但经评估后认为海外建厂难度与收益不匹配,开始考虑替代方案。国内某动力电池企业从业人士对时代周报记者透露称,其所在企业正在大幅调整出海策略。

该人士所在的企业评估认为,相对于国内有成熟的上下游供应链体系,海外几乎是从0做起,出海的成本几何式递增。同时以欧洲为主要市场的出海方案中,当地文化、环保等观念与国内大相径庭,难以复制国内的建设效率和成本。

此外,欧洲主要车企的电动化转型态度摇摆不定也给动力电池企业的海外发展蒙上了一层阴影。

出海面临的挑战十分多样化,但其实在业内人士看来这些都是常态。一位浙江的动力电池企业从业者对记者说:“只要谋发展、必然有困难。但动力电池产业与新能源汽车产业一样,只有走出去,才有机会再进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