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一个曾被戏称为“永远50年才能实现”的领域——可控核聚变,突然成为资本市场的“顶流”。上百家投资机构蜂拥而至,争抢创业公司的融资份额,甚至出现“一席难求”的盛况。这场投资热潮的背后,是政策、技术、市场三重因素的共振,更是人类对终极能源的迫切渴望。
从“冷门赛道”到“资本宠儿”:可控核聚变的逆袭之路
时间倒回三年前,2022年的可控核聚变赛道还处于“投资元年”的萌芽阶段。尽管科学家们早已掌握核聚变原理(通过轻原子核结合释放巨大能量,如氘和氚聚变成氦),但实现可控的聚变反应仍被视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当时,多数投资人对创业公司涉足这一领域持怀疑态度,甚至质疑其商业可行性。
转折点出现在2021年。美国两家创业公司Helion Energy和Commonwealth Fusion Systems先后完成巨额融资:Helion将等离子体加热至1亿℃后,获得OpenAI CEO山姆·奥特曼等投资的5亿美元;Commonwealth Fusion Systems则完成18亿美元融资,投资方包括比尔·盖茨、乔治·索罗斯和谷歌母公司Alphabet。这两笔融资像一颗“信号弹”,照亮了可控核聚变的商业化前景。
国内市场随之觉醒。2021年6月,能量奇点在上海成立;10月,星环聚能在西安诞生。这两家公司的创始团队均拥有深厚的技术背景:能量奇点由海外归国专家联合创办,星环聚能的核心成员则来自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运行国内首个球形托卡马克装置(SUNIST)超二十年。他们的入局,标志着中国可控核聚变创业浪潮的开启。
政策东风与技术突破:双重驱动下的赛道升温
<2025年,可控核聚变的“政策红利期”正式到来。当年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推动核聚变能等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这一表述被市场解读为“国家战略级支持”,为赛道注入强心剂。
技术层面,近年来可控核聚变取得一系列突破:
这些进展让资本看到希望。红杉中国种子基金在2022年投资能量奇点时曾表示:“关键技术突破与全球活跃度提升,使可控核聚变不再是遥远的话题。”
资本狂欢:从“将信将疑”到“抢份额”
2025年的融资数据印证了市场的狂热:
二级市场同样反应迅速。多家可控核聚变概念股连续涨停,2025年以来相关上市公司股价普遍上涨,为投资者带来可观回报。中科创星创始合伙人米磊观察到:“2022年关注可控核聚变的投资机构极少,2025年不仅低风险偏好的PE开始入局,甚至出现抢份额的情况。”
国家队入场:114亿资本加持,两大巨头诞生
民营资本狂欢的同时,“国家队”也在加速布局。2025年7月,中国聚变能源有限公司在上海成立,由中核集团、中国核电、中国石油昆仑资本等共同出资114.92亿元。其与中科院牵头、安徽国资等参与的聚变新能,并称为中国核聚变研发的“两大国家队”。
地方政府的政策支持同样关键。上海、合肥、成都等城市纷纷出台专项政策,吸引国家队和创业公司落地。例如,上海未来产业基金规模从100亿元增至150亿元,首个直投项目便是中国聚变能源有限公司。
终极能源的曙光:2040年或实现并网发电
尽管挑战依然存在(如技术、资金、人才缺口),但创业热情与资本催化正显著加速商业化进程。聚变工业协会(FIA)调查45家公司后发现,绝大多数商业聚变公司认为,2040年前实现并网发电是可行目标,其中28家预计将在2030-2035年达成。
华映资本管理合伙人章高男总结道:“可控核聚变是国家能源安全的战略布局,政策引导下,民间资本正积极参与。这一赛道不仅关乎能源革命,更可能孕育下一代科技革命的关键机遇。”
或许用不了多久,人类将亲眼见证“人造太阳”的诞生——那不仅是科学家的梦想,更是资本与技术的共同杰作。
参考资料
1.《可控核聚变:离风投更近、离现实多远......还不好说》,晚点LatePost
2.《人类终极能源的决赛前夜,我们该如何把握投资机会?》,险峰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