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五五”规划建议通过仅一周后,工信部多个部门便前往华为展开调研,这一举动释放出何种信号?
据工信部近日发布的新闻,10月31日,工信部电子信息司赴华为开展“十五五”电子信息制造业发展规划编制企业调研,旨在深入了解企业需求,为规划编制提供有力支撑。
此次调研,双方参与人员众多,规格颇高。
新闻稿显示,工信部所属的赛迪研究院、电子一所、电子四院、电子五所、信通院等规划编制组成员,以及电子信息司相关处室同志均参加了会议。华为方面,则有多条产品线负责人进行汇报,展现了华为对此次调研的重视。
值得注意的是,华为是“十五五”规划建议通过后,主管部门大规模调研的首家民营企业,这无疑凸显了华为在科技领域的重要地位。
此次调研形式也与以往不同。一般来说,主管部门就某规划征求意见,多是邀请专家或企业负责人去开会。但这次,工信部选择“上门”调研,这种变化背后,既显示了主管部门对华为在技术突破方面的认可,也体现了其“学习”的意愿。毕竟,华为在“科技自立自强”方面,是国内最有发言权的民企之一。
“科技自立自强”战略升至新高度
在最近发布的“十五五”规划建议中,“科技自立自强”作为战略,被推至新的高度。这一战略目标的提出,源于党的二十大报告,并涵盖关键技术自主可控、创新成果高效转化、产业链安全稳定等核心要素。
前不久,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更是将“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纳入“十五五”规划战略部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七个主要目标之一。相比之下,“十四五”规划建议中,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有六个,并未明确提及“科技自立自强”。

将“科技自立自强”写入规划,反映出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的紧迫性。在中美科技竞争日益白热化,美国对中国科技产业极限施压的大背景下,“科技自立自强”不仅有助于突破美国的技术封锁,更是未来几年中国经济新的增长引擎,有望替代房地产等传统行业。
华为:科技自立自强的典型代表
在国内民营企业中,华为无疑是“科技自立自强”的最典型代表。
2019年,美国商务部将华为及其子公司列入出口管制“实体名单”,给华为带来了巨大挑战。当时,任正非在多个场合以二战时一架弹痕累累的伊尔2战机做比喻,自称华为是“烂飞机”。然而,五年后的今天,任正非领导的华为已经爬坡过坎,在很多技术领域完成了国产替代,突破了美国的技术封锁。

如今,美国对中国的“卡脖子”效应越来越弱,中国在很多领域从之前的“被动防御”变为“逐渐反制”。2月17日,高规格民营企业座谈会召开,任正非坐在重要位置并发言。他在会上呼吁民营企业加强核心技术研发与全球化布局,以应对全球科技竞争的挑战。“未来五年是中国科技产业的生死窗口期,民企必须成为全球技术规则的制订者。”任正非如是说。
他还表示:“我们曾经‘缺芯少魂’的忧虑已经减弱了”,“我坚信,一个更伟大的中国将加速崛起”。6月10日,《人民日报》专访任正非的文章刊登在头版,全文长达3000余字,占据了三分之一版面,极为显眼。值得注意的是,该报道刊发的时间点,正值6月9日至10日中美高层伦敦经贸磋商期间。
外界分析指出,在头版刊登对任正非的专访文章,不仅仅因为任正非是成功的民营企业家,更重要的是,他带领华为突破技术限制,被视为突破美国科技封锁的象征。
在这次专访中,任正非称,中国的单芯片虽然仍落后美国一代,但通过群计算补单芯片的方案,结果也能够达到现实需要,而且中国在软件技术方面也不存在瓶颈问题。
《环球时报》当时引述香港《南华早报》的报道称,任正非的言论呼应了一种观点:华盛顿未能遏制中国的技术进步,尤其是在人工智能领域。
8月29日,《时代》周刊网站发布2025年度AI领域最具影响力的100人名单,任正非、DeepSeek创始人梁文锋以及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等首次入选。
《时代》周刊对任正非的入选介绍是:任正非领导着全球最具影响力的AI巨头之一,华为最新的昇腾910C芯片据报推理性能达到英伟达最新H100芯片的60%,让华为回归中国挑战美国科技主导地位的中坚力量。
毫不夸张地说,在“科技自立自强”方面,华为已经成为一面旗帜,引领着中国科技产业不断向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