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纵横

追光逐能:厦门电力设计院打造‘双碳’标杆项目

时间:2025-11-06 18:04:59 来源:中国商报 作者:中国商报



厦门翔安机场光伏效果图。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以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牵引,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筑牢生态安全屏障,为绿色发展注入新动能。在‘双碳’战略的推动下,光伏与储能产业的深度融合成为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关键支撑,厦门电力勘察设计院(以下简称设计院)凭借创新设计与技术突破,在这场绿色转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从福建省最大港口分布式光伏电站到全国领先的机场光伏系统,再到填补行业空白的储能实验室,设计院以‘追光逐能’的姿态,将一块块光伏板转化为城市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引擎’,为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厦门方案’。

港口蓄能:打造‘能量湖泊’新范式

随着《分布式光伏发电开发建设管理办法》《关于深化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促进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通知》等政策落地,新能源上网电价全面市场化,分布式光伏项目对储能系统的需求激增。在此背景下,设计院在厦门海隆码头打造的6兆瓦分布式光伏项目成为行业标杆。

该项目于今年1月全容量并网,在码头1至6号仓库屋面铺设6万平方米光伏板,采用‘可拆柔性组件+玻璃钢复合瓦’创新设计,年均发电量近700万千瓦时,远超码头全年用电需求,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7000吨,相当于种植39万棵绿树。为解决电量过剩问题,设计院增设储能系统,构建‘能量湖泊’模式,年均充放电量近600万千瓦时,形成源网荷储一体化的新型电力系统,成为厦门最大的港口储能电站。

此外,设计院与厦门港务集团深化合作,为110kV兴港变电站、110kV邮轮城变电站及港口变电站增设储能功能,年均充放电量分别达600万千瓦时、1200万千瓦时。项目通过电芯容量提升(从280安时增至314安时)、直流侧电压升级(从1000伏升至1500伏)及全氟己酮灭火方案创新,显著提高储能效率与安全性,实现电力供需的精准削峰填谷,为零碳港口建设注入强劲动力。

值得一提的是,面对客户对储能消纳分析精度从小时级向分钟级跨越的需求,设计院跨部门协作,通过海量历史数据调取、算法创新与仿真验证,将离散型数据误差缩减至0.12%,达到行业领先水平,为全省储能技术发展提供了先行经验。

机场‘绿翼’:光伏与建筑的完美融合

厦门翔安国际机场正全力打造‘零碳空中枢纽’,其指廊区屋顶铺设的光伏项目成为国内规模最大的航站楼屋面发电系统。总铺设面积约10.4万平方米,总装机容量22.8兆瓦,年发电量约1260万千瓦时,可为航站区提供10%电力,每年减少碳排放1.1万吨。该项目以行业领先的光电转化率,成为效能最高的机场光伏示范工程。

为兼顾建筑美观与供配电系统深度耦合,设计院与厦门翔业建设公司紧密合作,攻克多项技术难题:采用新型防眩光组件消除组件玻璃面炫光对塔台指挥的干扰;通过调度自动化通信及防逆流技术优化,降低建设成本并缩短调试工期,确保项目合规推进。此外,设计院编制多项施工标准,制定高空作业等专项应急预案,并通过实时数据监测强化运维管理,保障系统高效运行。

待2026年机场正式投用后,光伏‘绿翼’将随日升月落持续吸纳阳光,转化为机场运行的绿色动能。与此同时,由设计院担纲的福州长乐机场光伏项目已于9月1日并网投运,作为福建首个机场分布式光伏项目,其5.241兆瓦装机规模年均发电量约533万千瓦时,为机场提供5%电力,相当于每年节约标准煤1775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5314吨,节能降碳成效显著。

储能实验室:点亮行业标准化之路

在能源转型浪潮中,厦门逐步形成新能源千亿产业链,吸引储能系统集成应用等上下游企业集聚。设计院承接的厦门实证储能实验室项目,由厦门火炬时代建设开发有限公司投建,宁德时代旗下厦门实证储能科技研究院运营,总投资30亿元,规划建设研发中心、大规模储能并网实证基地等‘一大中心、四大基地’。

项目一期规划建设25MW/50MWh高压级联储能系统,计划于2025年全面投用,专注于大容量、高安全性储能并网实证研究及先进测试技术装备开发,参与制定高水平储能电站系统级并网行业标准。尽管项目接入系统方案无省内先例可循且储能系统运行工况复杂,但在厦门市政府与国网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支持下,今年9月已成功通过国网福建经研院审查,未来将助力厦门打造国家级储能实证高地。

从城市枢纽的港口机场光伏项目,到储能实证基地的前沿探索;从零碳变电站的标准引领,到新型电力系统的全面落地,设计院四十二载深耕能源领域,以‘追光’之志逐‘能’前行,以创新之力‘碳’路破局,在绿色发展的画卷上书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祥子/文 图片由厦门电力勘察设计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