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深耕电子元器件领域二十余年的东莞企业,从冲刺创业板上市到最终“卖身”未果,其资本化之路以戏剧性方式收场。贝特电子——这家客户涵盖比亚迪、美的等巨头的企业,IPO申请在2024年撤回后,随着深交所监管文件的披露,其“带病闯关”的真相逐渐浮出水面。
体外资金、虚假披露:贝特电子IPO违规细节曝光
贝特电子成立于2003年8月,主营电力电子保护元件及相关配件,产品广泛应用于汽车电子、光伏、储能及消费电子领域。2022年7月,公司启动A股IPO进程,2023年6月创业板申请获深交所受理,并在一年内经历两轮问询。然而,2024年8月,公司突然撤回申请,原因直至深交所10月24日通报才揭晓。

监管文件显示,贝特电子在IPO期间存在三大核心问题:
财务数据显示,2021-2023年公司营收复合增长率达18.19%,扣非净利润复合增长率高达64.80%,表面业绩亮眼,但违规行为使其上市之路戛然而止。
保代、中介集体受罚:国联民生两保代被书面警示
深交所10月24日公布处分决定: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处罚将记入诚信档案,直接影响贝特电子未来融资及上市资格。
扬杰科技22亿收购计划夭折:时间巧合引发市场猜测
IPO终止后,贝特电子转向“卖身”扬州女首富梁勤控制的扬杰科技。3月13日,扬杰科技发布停牌公告,拟通过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收购贝特电子100%股权。7月初,交易方案调整为纯现金收购,9月11日晚披露以22.18亿元收购全部股权,溢价率高达270.46%。

然而,10月23日晚,扬杰科技突然宣布终止收购,理由是双方“在业务类型、管理方式及企业文化等方面存在差异”。次日,深交所即披露贝特电子IPO违规细节,时间上的紧密关联引发市场对收购终止真实原因的猜测。

结语:诚信失守的代价
贝特电子的案例再次警示市场:IPO不是遮掩问题的避风港,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是资本市场的生命线。从体外资金到虚假披露,再到收购破局,这家企业失去的不仅是上市资格,更是资本市场的信任。对于中介机构而言,审慎核查不是形式,而是底线——资本市场的记忆很长,诚信失守的后果远非一纸处分所能弥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