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公关人,作者:老杨,题图来自:AI生成
2025年11月16日,新东方迎来32周年纪念日。创始人俞敏洪在南极发出一封内部信,以"浩瀚的洁白、翡翠般的冰山"开篇,用诗意语言描绘极地风光。这封本应凝聚团队精神的信件,却在社交媒体引发轩然大波,暴露出企业管理层与基层员工之间日益扩大的认知鸿沟。
当俞敏洪在信中感慨"南极企鹅相互扶持越冬"时,新东方教育板块的李老师刚结束十小时课程,盯着电脑屏幕上未完成的续费率报表苦笑。这种理想主义叙事与现实压力的碰撞,恰似南极冰川与都市霓虹的强烈反差,在社交平台掀起关于职场共情的深度讨论。
<
俞敏洪在信中17次使用"我"字,5次提及南极,却对员工正在经历的KPI考核、加班文化只字未提。这种叙事方式在社交媒体引发集体吐槽,有员工戏称"今夜所有xdfer(新东方人)都是南极人",更有人直言:"您笔下晶莹的冰川,折射的是我们工位上刺眼的屏幕蓝光。"
数据显示,新东方教师月均收入约8000元,而南极基础旅行费用达8-20万元。这意味着普通教师需不吃不喝工作10个月才能攒够旅费,这种悬殊对比让信中"把世界装在心里"的愿景显得格外苍白。当管理层在极地思考人生时,基层员工正在为续费率、完课率等指标焦头烂额。

这场风波折射出Z世代员工对传统管理方式的抵触。他们不再满足于单向的情绪供给,更追求实质性回报。当有员工提出"发这么多文字不如全体放假一天"时,实际上是在呼吁建立公平的价值交换体系——用实际福利替代精神激励,用共同成长替代单向说教。
新东方2025财年Q4财报显示,其净利润骤降73.7%,教育业务增速从43.9%跌至13.6%。在经营压力下,员工对"画饼式激励"的耐受度持续降低。某校区主管透露:"现在开动员会,年轻老师直接问'加班费怎么算',过去那种热血沸腾的场面再也见不到了。"
职场观察家指出,这反映出企业管理层的认知滞后。当95后、00后员工成为主力军,他们更看重工作生活的平衡、职业发展的确定性以及付出与回报的匹配度。某招聘平台调研显示,68%的年轻求职者将"企业关怀"列为重要考量因素,远高于上一代人的12%。
俞敏洪信件事件暴露出企业沟通的致命伤:缺乏对员工真实处境的洞察。信中用大量篇幅描绘南极风光,却对员工关心的薪酬调整、晋升通道、工作强度等问题避而不谈。这种"自我感动式"沟通,在信息透明的互联网时代注定遭遇反弹。
危机公关专家分析,有效内部沟通需要把握三个原则:真实性(承认现实困境)、相关性(关联员工利益)、可行性(提供具体解决方案)。若俞敏洪在信中先肯定员工贡献,再结合南极经历谈共克时艰,或许能收获截然不同的反馈。
某跨国企业HR总监指出:"当代员工需要的是'战友式'领导,而非'导师式'领导。当你说'我们在一起'时,请先弯腰看看我们脚下的泥坑有多深。"这种观点在社交媒体获得广泛共鸣,#职场共情危机#话题阅读量突破2.3亿次。
破解沟通困境需要制度创新。某教育机构推行的"管理层轮岗制"值得借鉴:高管每月需到一线教学岗位工作2天,亲身体验基层员工的工作状态。这种设计让决策层能直观感受KPI压力、家长沟通难度等现实问题,制定政策时更具人文关怀。
技术手段也可助力沟通升级。某科技公司开发的"情绪温度计"系统,通过分析员工邮件、聊天记录中的情绪词汇,实时生成团队心理状态报告。这种数据化沟通方式,能帮助管理层及时发现潜在矛盾,避免小问题演变成大危机。
更根本的解决方案在于建立双向沟通机制。某金融企业设立的"反向评估"制度,允许员工匿名评价管理层表现,评估结果与高管薪酬挂钩。这种制度设计迫使领导者必须关注员工诉求,否则将直接影响自身利益。
当俞敏洪在信中写道"真正的共情是知道你正在经历什么"时,或许正暗示着企业管理范式的转型方向。在VUCA时代(易变、不确定、复杂、模糊),领导者需要具备三种新能力:穿透数据看到人性的洞察力、跨越层级建立信任的连接力、平衡理想与现实的平衡力。
这场南极信风波终将平息,但它留给企业的思考远未结束。在追求商业成功的同时,如何守护员工的人文尊严?在描绘宏伟蓝图时,怎样兼顾个体的生存焦虑?这些问题的答案,将决定企业能否穿越周期,实现真正的基业长青。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公关人,作者:老杨
本内容由作者授权发布,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虎嗅立场。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 tougao@huxiu.com。
本文来自虎嗅,原文链接:https://www.huxiu.com/article/4806552.html?f=wyxw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