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者网》张静懿
2025年9月10日,一场由罗永浩在社交媒体发起的吐槽,将西贝等餐饮品牌推上风口浪尖。他晒出消费单据称“5人用餐花费830元,15道菜几乎全是预制菜”,并直指西贝以“现做”为品牌核心却涉嫌隐瞒预制菜使用情况,呼吁立法强制餐厅标注相关信息。这场争议迅速演变为关于消费者知情权、行业标准模糊性及餐饮市场未来走向的全民讨论。
从个人质疑到行业风暴:西贝“现做”标签遭挑战
面对指控,西贝创始人贾国龙迅速回应,宣称“100%无预制菜”,并宣布起诉罗永浩,同时开放后厨供公众参观。然而,后续发布的致歉信中,西贝承认生产工艺与顾客期望存在差异,承诺将中央厨房前置加工工艺调整至门店现场加工。这一系列操作非但未平息争议,反而引发更深层的信任危机。
事件的导火索源于罗永浩对用餐体验的公开质疑。他指出菜品份量少、价格高,且存在明显的“复热感”,推断其大量使用预制菜。初期,贾国龙援引2024年3月六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规范预制菜管理的通知》,强调“预包装+加热即食”才是法律意义上的预制菜,而西贝的中央厨房配送半成品需经门店厨师复杂加工,因此不属于预制菜范畴。
但消费者并不买账。当媒体直播探访西贝后厨时,画面中电磁炉加热冷冻食材的场景与“明火灶台烟火气”的宣传形成鲜明对比,员工用通下水道漏勺处理厨具、厨师承认部分羊排“赏味期跨三餐”等细节更被曝光。西贝最初发布的《致顾客信》因内容矛盾被紧急删除,进一步加剧了公众的不信任。
技术辩解VS大众认知:预制菜定义之争背后的信任危机
西贝的策略本质是用工业标准对抗大众认知。从专业定义看,其辩解近乎无懈可击,但消费者更关注实际感知。调查显示,消费者认为只要食材经过长时间冷冻保存(如保质期18个月的海鲈鱼、24个月的西兰花)并在门店直接复热,就应被视为预制菜,无论是否经过“二次加工”。
真正让西贝陷入被动的,是拒绝承认自身供应链的变革。早在2022年,中国连锁经营协会(CCFA)报告就估算西贝预制菜使用比例高达80%。彼时,“现做”尚未成为其核心品牌资产。如今,当西贝靠“天然”“手工”“慢工出细活”的标签实现62亿营收、3766万客流时,其供应链早已与宣传脱节。
罗永浩的态度则更为务实。他在后续直播中表态:“我支持标准化,支持效率,反对的是隐瞒。”其悬赏10万元征集证据的行为,成功撬动大量网友提供西贝堂食袋装冷冻菜品的照片,直观冲击了“纯手工”的品牌形象。舆情数据显示,仅6%的网友支持西贝,47%支持罗永浩推动的“明示”诉求。
消费者态度分化:安全与效率的双重诉求
这场争议中,消费者态度呈现明显分化。注重食品安全的宝妈群体明确表示“不再让孩子吃西贝”,因其在儿童餐中发现速冻玉米羹等预制成分;另一部分消费者则更务实,认为只要符合食品安全标准,预制菜提升效率、稳定口味的优势可接受,但价格必须匹配价值,反对“暗箱操作”。
西贝的品牌资产因此遭受重创。围绕“草原羊肉”“手工莜面”“慢炖汤底”构建的品牌形象,在三天内出现难以弥合的缝隙。尽管其2023年营收创下超62亿元的历史新高,但事件爆发后仅三天,营业额损失据称已超过600万元,部分门店客流腰斩。
政策驱动行业转型:从“躲猫猫”到“打明牌”
风暴之外,政策云层正加速聚集。2025年9月,国家卫健委主导的《预制菜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草案通过专家评审,即将进入公开征求意见阶段;市场监管总局同步推进《餐饮环节预制菜明示管理办法》立法程序。这意味着,“是否使用预制菜”将成为必须向消费者披露的法定信息。
地方层面已率先行动。江苏、广东等地试点强制标注,老乡鸡在菜单上明确标注“现制”“半预制”“复热”,麻六记在小程序上线“菜品溯源”功能,扫码可见原料来源与加工方式。这些动作不再是营销噱头,而是企业应对监管、赢得消费者信任的“生存必需”。
行业内部分化加剧。西贝、巴奴、吉祥馄饨等传统头部品牌仍在试图用“工艺复杂度”模糊边界,但面对监管压力,态度已从“坚决否认”转为“逐步妥协”;老乡鸡、海底捞、太二酸菜鱼等则主动拥抱透明化,将其转化为竞争优势。它们明白,未来的核心竞争力不再是“做得多快”,而是“说得清楚”。
万亿市场的结构性变革:透明化成为行业新标配
据艾瑞咨询数据,2024年中国预制菜市场规模已达5165亿元,预计2027年将突破8000亿,其中B端餐饮采购占比超70%。这意味着,预制菜早已不是“要不要用”的问题,而是“怎么用、怎么说”的问题。
未来的行业赢家,需满足三点:1. 清晰告知消费者食材来源与加工路径,不隐瞒、不模糊;2. 定价与“预制/现做”的价值匹配,不搞溢价陷阱;3. 公开供应链成本,而非将成本差异隐藏在“现做”的溢价里。正如业内人士所言:“过去十年,餐饮业的效率提升靠的是中央厨房和冷链;未来十年,它的信任重建,要靠‘明示’和‘溯源’。”
9月14日晚,罗永浩发文“停战,期待法规尽快出台”;次日,西贝暂停后厨参观,改称“可通过明档观看”。这场持续五天的舆论风暴,留下的不仅是规则的雏形,更是消费者知情权从抽象诉求变为触手可及的消费权利的深刻转变。
未来,每一位走进餐厅的消费者,看一眼菜单就能知道这道菜是现炒还是复热。而这,正是这场风波留给我们最深的回响。(思维财经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