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妖小妖
(识局微信公共账号zhijuzk)
2025年9月10日,罗永浩在微博公开吐槽:"在西贝吃饭发现几乎全是预制菜,还那么贵"。西贝创始人贾国龙迅速回击,坚称"100%不是预制菜",甚至扬言要起诉罗永浩诽谤。这场争论迅速演变为一场关于预制菜定义的"文字游戏"。
罗永浩随即甩出人民网2023年发布的行业报告,数据显示"西贝等连锁餐饮企业预制菜占比达80%以上",并悬赏10万元征集证据。这场争论暴露出预制菜行业的核心问题:国标缺失导致定义混乱,商家利用术语模糊边界,消费者沦为信息不对称的受害者。
正如网友调侃:"这就像有人说'我不是在撒谎,只是选择性陈述事实',谁都能自圆其说。"但消费者要的是食物本身,不是概念包装。
对普通食客而言,餐饮消费的核心需求异常简单:现炒的菜、现炖的汤。但现实是,餐厅菜品普遍缺乏"锅气",温吞的口感如同高级外卖。有消费者无奈表示:"以前下馆子是改善生活,现在是填饱肚子。"
更令人愤怒的是价格与品质的严重错位。消费者支付现做菜的价格,得到的却是勾兑汤品和反复解冻的预制食材。知情权和选择权的缺失,让用餐体验充满被欺骗感。"完全可以明示哪些是预制、哪些是现做,而不是用预制冒充现做还收高价。"
营养学家指出,预制菜的营养流失率远高于现做菜。维生素C、B族维生素等营养素在二次加热过程中大量流失。三高人群年轻化趋势,与深加工食品的普及不无关系。"花钱吃饭,不能既亏钱包又赔健康。"
在现代社会,吃上一顿真正现做的饭菜竟成了奢侈事。
写字楼白领点外卖要碰运气,商场餐厅八成使用预制菜,就连学校食堂也逐渐被中央厨房取代。某外卖平台数据显示,2024年现做菜品订单占比不足15%,预制菜订单占比高达68%。
根源在于商业逻辑的扭曲:标准化产品利润是现做菜的3-5倍。现炒现做依赖厨师,成本高、效率低,不符合资本追求的"规模效应"。但餐饮业不能只有商业逻辑,更需要人情味、健康保障和品质坚守。
如果所有餐厅都变成食品加热站,那将是美食文化的彻底堕落。某连锁餐厅厨师透露:"现在后厨主要工作是加热预制包,传统炒锅都快生锈了。"
餐饮行业该清醒了:玩概念赢不过真诚,耍小聪明敌不过老百姓的味蕾。消费者要的不过是合理价格下,一顿真实、健康、有温度的饭。这个要求,真的过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