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停摆多时的威马、哪吒、高合等造车新势力,如今正陷入一场残酷的“复活赛”。面对巨额债务与市场变局,这三家车企能否重获新生,成为行业关注的焦点。
9月12日,哪吒汽车品牌运营方——合众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召开破产重整案第一次债权人会议。会上披露的数据显示,公司账面资金仅剩约1500万元,而确认债权高达51亿元,同时还拖欠5000余名职工工资及补偿金约4.6亿元。
作为曾经的新势力销量冠军,哪吒汽车如今深陷财务危机漩涡。巨额债务压顶,不仅让企业运营举步维艰,更让40多万车主的售后与权益蒙上阴影。然而,希望并未完全湮灭。
6月30日,合众新能源管理人发布《重整意向投资人预招募公告》,招募时间为7月10日至9月8日。根据阿里资产官网信息,截至9月8日投资人预招募到期,已有76名意向投资人报名参与,显示出市场对哪吒汽车潜在价值的认可。
在“复活赛”中,威马汽车似乎步子最快。9月6日,威马汽车通过《致供应商白皮书》宣布回归,计划本月在温州基地恢复EX5和E5车型的生产。这家已经停摆两年、负债超过200亿元的新势力车企,似乎终于迎来了“白衣骑士”。
9月8日,记者实地探访原威马汽车位于上海青浦区的设计·采购中心,发现这里自六月起已悄然复工。办公地点的工作人员透露:“搞设计的、搞采购的、还有人事部、行政部四个单位在这里,不只召集老员工,在外面也招了一批人,现在大概有五六十人在此处办公,生产在温州。”
新股东深圳翔飞汽车销售有限公司已正式接管威马四家核心公司,并获得了温州市政府专项工作组支持。威马汽车还公布了雄心勃勃的“三阶段发展计划”:
曾被称为“最贵国产电动车”的高合汽车也在今年5月完成了工商信息变更,由黎巴嫩资本接手。然而,短短两个月后,作为高合目前的大股东EV Electra的创始人兼董事长Jihad Mohammad却表示,EV Electra公司目前未注入任何一笔资金,受此影响双方谈判陷入了停滞。
尽管EV Electra曾表示将出资10亿美元参与华人运通(高合汽车母公司)重组,并承诺未来3年不低于十万辆或不低于三十亿美元的海外采购订单,但资金并未如约注入。Jihad Mohammad提出,11家债权人签署的《支持函》不符合他认为的格式要求,例如只有债权人盖章但没有代表人签字,支持函中没有列明具体的债权比例等,导致双方谈判陷入僵局。
曾经辉煌过的造车新势力,即使倒下仍拥有不可忽视的稀缺资源,比如生产资质。
威马汽车曾在浙江温州和湖北黄冈建有两家智能制造工厂,且均具备独立的生产资质,属于新势力中较早拥有自主工厂的品牌。哪吒汽车则拥有“双资质”牌照——即国家发改委的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和工信部的准入资质。在2023年国家全面收紧资质审批后,这已成为新能源汽车行业最稀缺的资源之一。
此外,现成的产能布局与海外市场基础也构成吸引力。哪吒汽车曾拥有三大生产基地,总年产能达30万辆,并在泰国建立了CKD工厂,实现了本地化生产。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哪吒汽车在海外市场销量达17687台,同比增长154%,连续6个月蝉联新势力车企出口量第一。这些海外布局对于试图进入亚洲市场的国际资本来说,具有显著战略价值。
尽管目标相同,威马、哪吒和高合三家车企却选择了截然不同的复活路径。
威马汽车选择了“政府搭台+产业资本”模式,新股东深圳翔飞汽车销售有限公司获得温州市政府支持,协助协调浙江本地供应商资源,促进合作并解决历史问题。
哪吒汽车则走向了公开招募投资人的道路。其母公司合众新能源的管理人发布了《公开招募重整投资人》公告,对投资人行业没有太多限制,但意向投资人需要在2025年9月15日前支付5000万元报名保证金。
高合汽车选择引入海外资本,却遭遇波折。EV Electra虽然承诺出资,但其本身实力存疑,且谈判陷入僵局。
即便得以复产,这三家品牌依然要面临多重挑战。首当其冲的便是品牌信任重建。威马复活后对老用户最关心的“配件、服务网联”问题只字未提,破产造成的用户售后断档已经严重透支了消费者信任。
资金压力同样巨大。威马负债高达203亿元,而新股东深圳翔飞汽车销售有限公司注册资本仅1亿元,实缴资本为0.42亿元。翔飞汽车对威马的初期投资只有10亿元,这对于需要“设备升级、供应链恢复和产品开发”的汽车制造业来说只是杯水车薪。
更根本的是市场环境的剧变。曾经倒下的新势力试图重返赛场,但市场已不再是原来的市场。威马计划复产的老车型EX5和E5,在产品力上已难以与2025年的市场在售车型形成竞争。
如今,新能源汽车市场已进入淘汰赛,窗口期正在关闭。“复活”只是一张入场券,真正的挑战是如何重新赢得消费者的信任和选择。从废墟中爬起来只是第一步,接下来,他们必须在早已是红海的市场中拼出第二条生命。
(作者:郑植文 编辑:张明艳)
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其旗下媒体。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