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纵横

AI+机器人:能否成为拯救低生育率的终极方案?

时间:2025-09-16 18:11:32 来源:虎嗅APP 作者:虎嗅APP


出品 | 虎嗅科技医疗组

作者 | 陈广晶

编辑 | 苗正卿

头图 | AI生成

当AI与机器人技术深度融合,一场关于生育与育儿的科技革命正悄然展开。从‘孕育机器人’的舆论风波到智能育儿设备的普及,新技术能否成为拯救低生育率的‘王炸’?

1996年春晚小品《机器人趣话》中,郭达扮演的单身汉购买进口机器人当妻子的情节,曾让无数观众捧腹。如今,这一科幻设定正逐步走向现实。深圳卡伊瓦机器人创始人张其峰因‘全球首个孕育机器人’的传闻破圈,尽管最终澄清为媒体误读,但关于‘10万元样机’‘解放女性生育之苦’的讨论仍持续发酵。

2025年8月,张其峰在微博紧急声明:‘孕育机器人是境外项目,我们仅配合仿真人型本体开发。’这一反转暴露出技术商业化与舆论期待的落差,却也折射出社会对科技改变生育现状的迫切需求。


孕育机器人:技术狂想还是未来可能?

‘目前看,科学问题未解决,技术方案不成熟。’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妇产科主任段涛指出,医疗技术的落地需经历科学验证、临床应用和支付体系构建三重关卡。尽管如此,人类追求体外孕育的探索从未停歇。

1924年,英国生物学家霍尔丹预言,2074年体外孕育将成常态,女性自然生育占比降至30%。这一预言正随着技术突破逐步逼近现实:

  • 人造子宫技术: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实现‘去ECMO’胎羊体外存活90分钟,美国费城儿童医院将胎羊生存期延长至28天(相当于人类妊娠23周)。
  • 超早产儿救治:全球最小成功救治超早产儿胎龄推进至21周+1天,中国纪录为21周+4天。
  • 仿真机器人技术:卡伊瓦突破核心关节模块,实现进口替代;波兰团队推出人造肌肉驱动双手机器人,模拟人类肢体运动。

然而,技术突破背后仍存多重挑战。哺乳动物怀孕机制仍有许多未解之谜,胎盘的免疫屏障功能、胎儿成年后健康影响(如早产儿患2型糖尿病风险增加60%)等,均需进一步研究。‘让胎儿体外存活只是第一步,健康成长才是更大难题。’专家强调。


AI育儿革命:从监护到专业医疗指导

‘生孩子难,养孩子更难。’面对育儿压力,智能设备正成为年轻父母的‘数字帮手’。国务院2019年发布的《关于促进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充分利用AI、物联网等技术。

市场已涌现出加芯片的尿不湿、智能照护机器人、AI摄像头等创新产品。针对新生儿监护,全球推出:

  • 智能育婴看护板:通过摄像头监测生命体征,侦测哭声异常。
  • AI机器人保姆:采用非侵入性光纤生理监测技术,捕捉细微呼吸变化。
  • 智慧婴儿床垫:嵌入无线脉搏血氧仪,监测睡眠质量。

2025年8月,南山妇幼保健院与梦网智能联合推出的母婴AI陪护机器人‘PanPan’引发关注。该设备可监测心率、血压、体温,提供健康管理和诊疗建议,并与医院后台实时对接,构建孕产妇、婴幼儿健康画像。

‘这标志着竞争从情感陪伴升级到专业医疗服务。’据Growth Market数据,全球婴儿睡眠监测硬件市场规模达28.4亿美元;智研咨询预测,2025年中国教育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142.4亿元。


科技育儿:便利背后的隐忧

艾瑞咨询报告显示,中国智能母婴产品渗透率预计从2020年的5.3%跃升至2025年的27.6%。然而,技术狂欢背后,问题逐渐浮现:

  • 功能同质化:市场竞争激烈,产品差异化不足。
  • 用户体验差:网络信号不稳定、技术不成熟,难以满足多元需求。
  • 亲子关系风险:AI过度介入可能导致儿童精神依赖,影响真实社交能力发展。

湖北省心理卫生协会理事贾洪武担忧:‘未成年人将AI视为无条件陪伴的知己,可能产生心理问题。’研究显示,父母陪伴缺失会影响孩子职业发展、受教育程度和心理健康。

‘科技不是终极解决方案。’北京邮电大学副教授李雅文指出,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需政府、企业和社会共同努力,为双亲陪伴创造条件。

本文来自虎嗅,原文链接:https://www.huxiu.com/article/4767839.html?f=wyxw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