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布语
中国经济正经历一场深刻的动能转型,金融资源的流向成为观察这一变革的关键窗口。
资金流向转变:从房地产基建到科技金融
央行最新报告显示,我国新增贷款结构已发生根本性变化:2016年房地产、基建贷款占比超60%,而当前科技、绿色、普惠、养老、数字金融五大领域贷款占比达70%。这一转变背后,是国家推动金融资源向实体经济关键领域倾斜的战略部署。今年8月,央行等七部门联合发布《关于金融支持新型工业化的指导意见》,为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绘制了清晰路线图。
宝安投融资大会:500亿资本加码产业升级
在这一背景下,9月9日深圳市宝安区“宝企金服”投融资大会成为焦点。会议现场,9家银行、5家PE/VC机构与十余家企业完成签约,覆盖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新能源等前沿领域。同时,四支产业基金正式落地宝安,金融机构总计承诺500亿元资金支持。
全球资本聚焦宝安:三大优势构筑投资热土
多重信号显示,宝安正成为全球资本竞逐的热门区域:
解码宝安模式:“硬科技”底色下的产业逻辑
宝安的崛起并非偶然,其产业基础具有鲜明特征:
产融对接痛点:信息壁垒阻碍资源优化配置
尽管产业基础雄厚,但宝安长期面临产融对接难题:企业熟悉产业语言却不懂资本逻辑,金融机构难以评估技术价值与市场前景。这种信息不对称导致优质项目与资本“隔岸相望”,形成“资本荒”与“资产荒”并存的局面。
创新破局:构建“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
为破解这一难题,宝安推出系列创新举措:
本次投融资大会便是典型案例:
战略投资方向:聚焦先进制造与硬科技
从签约成果看,资本主要流向先进制造业独角兽和初创企业:
产融结合深意:万亿资本与万亿产业的双向奔赴
宝安的产融布局体现独特战略思维:金融资源必须服务于产业战略。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大力发展产业金融、供应链金融等业态,打造金融与先进制造深度融合示范区。今年6月,深圳综合改革试点明确宝安为科技产业金融一体化试点重点城区。
政府“陪跑”:从雪中送炭到上市培育
宝安引导基金明确“投早投小投硬科技”战略,参与设立深创投红土种子基金(3亿元)、同创智享种子基金(2亿元),重点支持半导体、机器人等硬科技赛道。目前,宝安区参与设立的23只子基金、超千亿规模产业基金集群中,已有5家直接投资企业成功上市。
2018年提出的“上市公司倍增”计划,通过“培训一批、改制一批、辅导一批、报审一批、上市一批”的梯度培育机制,形成持续涌现的上市企业群体。
营商环境革命:从管理者到“产品经理”
企业是产融对接的直接受益者,而留住企业的关键在于营商环境。日化品牌“参半”创始人尹阔表示,宝安市场监督管理局在知识产权保护、合规经营等方面的专业指导,对初创企业帮助巨大。金鼎盛照明总经理王洁则称赞,在宝安亲清政企服务平台上申请贷款,流程从3个月缩短至1个月。
宝安的创新在于精准把握企业需求:
这种从“管理者”到“产品经理”的角色转变,重构了政府、企业、资本的关系。宝安的实践,为中国金融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提供了宝贵经验,其能否结出更丰硕的产业果实,值得持续关注。
原创不易,感谢有你!
一起转发出去,让更多人看到。
☞智谷趋势为中产阶级的资本觉醒服务,帮助更多人获得财富。宏观经济、商业逻辑、企业兴衰、产业转型……这里有最真实的中国,有许多人难以察觉到的趋势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