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纵横

2025年复杂国际局势下中国粮仓安全保障策略

时间:2025-09-16 17:17:20 来源:BT财经 作者:BT财经



秋风送爽,稻谷飘香,2025年的中国迎来又一个丰收季。在东北黑土地上,联合收割机正有序作业;黄淮海平原的玉米棒子沉甸甸挂满田间;南方水田的晚稻也进入蓄势待收的最后阶段。据农业农村部最新数据,2025年全国秋粮播种面积达13.1亿亩,同比增长0.8%,其中玉米、水稻等主粮作物占比超85%。这组数据不仅彰显中国农业生产的稳定性,更凸显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持续推进成效。

然而,在全球化深度调整的当下,地缘政治冲突频发、极端气候加剧、国际粮价波动等挑战交织,粮食安全的战略意义愈发凸显。中央多次强调:'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作为'十五五'规划的开局之年,2025年粮食安全被提升至更高战略高度,如何在复杂国际环境中筑牢'中国粮仓'的安全防线,成为关乎国计民生的核心议题。

种业振兴:突破'芯片'卡脖子难题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这一精准比喻揭示了种业在现代农业中的核心地位。作为全球第一大粮食生产国,中国年粮食产量连续多年稳定在6.5亿吨以上,但部分高端蔬菜、畜禽、水产种源长期依赖进口,个别作物如甜菜、高端蔬菜种子进口比例一度超90%,存在'卡脖子'风险。

国家将种业振兴上升为国家战略,自2013年起中央一号文件连续聚焦种业发展。2021年《种业振兴行动方案》出台,明确'一年开好头、三年打基础、五年见成效、十年实现重大突破'的目标。截至2025年,中国已建成全球第二大农作物种质资源库,保存资源总量超54万份,其中国家作物种质资源库长期库保存量达52.4万份,居世界前列。

在技术突破方面,生物育种成为主攻方向。2024年农业农村部批准首批转基因玉米、大豆商业化种植,标志着我国生物育种产业化迈出关键一步。据中国农科院数据,2025年转基因抗虫玉米试点种植面积已扩大至河北、内蒙古、吉林等6省区,累计推广超800万亩,平均增产12.3%,农药使用量减少30%以上,有效应对草地贪夜蛾等重大虫害。

与此同时,常规育种持续发力。以玉米为例,'京科968''登海605'等新品种具备高产耐密植、优质宜机收特性。2025年全国玉米良种覆盖率达98%以上,较2015年提升近10个百分点;单产由382公斤/亩提升至435公斤/亩,增幅13.9%。这些品种抗旱、抗倒伏、适宜机械化作业的特性,显著提升了生产效率和抗风险能力。



耕地保护:严守18亿亩生命线

如果说种子是'芯片',耕地就是'主板'。202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要牢牢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

据自然资源部统计,截至2024年底全国耕地保有量为19.14亿亩,较2020年减少约1200万亩,但仍高于红线。其中,永久基本农田面积稳定在15.46亿亩以上。为提升耕地质量,国家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2025年中央财政安排补助资金超1500亿元,新建和改造高标准农田1亿亩以上,累计建成面积突破10亿亩,占耕地总面积比重超52%。



高标准农田建设成效显著。以河南为例,2025年完成800万亩建设,项目区耕地地力平均提升0.5个等级,灌溉保证率由60%提升至85%以上,粮食产能每亩提高约100公斤。在黑龙江三江平原,通过'旱改水''小田并大田'工程,水稻种植机械化率接近100%,亩均成本降低15%,产量提升8%-12%。

黑土地保护成为重点。东北黑土区粮食产量占全国1/4以上,2025年《黑土地保护法》全面实施,中央财政投入80亿元推广秸秆还田、免耕播种等技术。监测显示,实施保护性耕作的地块土壤有机质含量年均提升0.02个百分点,有效遏制黑土层变薄趋势。

智慧农业:科技赋能提质增效

在种业与耕地之外,农业科技正深刻改变传统生产方式。2025年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预计达65%,较2020年提升5个百分点。智慧农业、数字农业加速落地,无人机植保、智能灌溉、卫星遥感监测等技术广泛应用。

以新疆棉花产区为例,2025年机采率超85%,北斗导航无人驾驶拖拉机作业面积突破2000万亩,无人机飞防覆盖率达90%以上。在山东寿光,蔬菜大棚配备环境监测系统,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精准种植,亩均效益提升30%以上。

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快速发展。截至2025年6月,全国服务组织超100万家,服务面积达18亿亩次,其中粮食作物占比超70%。这些组织为小农户提供'全托管'或'半托管'服务,有效解决'谁来种地、怎么种好地'的难题。在安徽阜阳,一家农业服务公司为5万农户提供统防统治服务,农药使用量下降25%,粮食产量平均提高10%。

挑战与对策:构建长效安全机制

尽管粮食安全基础不断夯实,但仍面临多重挑战:一是资源约束趋紧,人均耕地仅1.36亩,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40%;二是气候变化影响加剧,2024年黄淮海夏旱、南方'龙舟水'等极端天气冲击局部产量;三是国际供应链不确定性上升,全球粮食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面向未来,需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一方面强化耕地保护和用途管制,推进盐碱地综合利用;另一方面加快生物育种产业化,推动基因编辑、人工智能育种等前沿技术攻关。同时,推动粮食产业全链条升级,加强产后减损,发展精深加工,完善储备调控机制。

从攥紧中国种子到守护大国良田,从科技赋能到政策护航,中国特色的粮食安全之路正越走越宽。只要坚持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持续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就一定能端稳十四亿多中国人的饭碗,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作 者 | 元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