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2日A股收盘后,中国人民银行公布了8月份的金融统计数据,揭示了存款搬家现象的持续存在。数据显示,8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达到331.98万亿元,同比增长8.8%;狭义货币(M1)余额为111.23万亿元,同比增长6%;流通中货币(M0)余额为13.34万亿元,同比增长11.7%。这些数据为我们提供了货币供应量的全面视角。
在贷款方面,8月末本外币贷款余额为273.02万亿元,同比增长6.6%,月末人民币贷款余额为269.1万亿元,同比增长6.8%。存款方面,8月末本外币存款余额为329.96万亿元,同比增长8.8%,月末人民币存款余额为322.73万亿元,同比增长8.6%。此外,2025年前八个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为26.56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4.66万亿元;8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433.66万亿元,同比增长8.8%。
在众多金融数据中,我们特别关注到对当前股市有着重大影响的“存款搬家”现象。先来看8月份的存款数据:8月末,人民币存款余额322.73万亿元,同比增长8.6%。前八个月人民币存款增加20.5万亿元,其中住户存款增加9.77万亿元,非金融企业存款增加6106亿元,财政性存款增加2.21万亿元,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增加5.87万亿元。
对比7月份的数据,7月末人民币存款余额320.67万亿元,同比增长8.7%。前七个月人民币存款增加18.44万亿元,其中住户存款增加9.66万亿元,非金融企业存款增加3109亿元,财政性存款增加2.02万亿元,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增加4.69万亿元。可以看出,8月份住户存款仅增加了1100多亿元,而非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存款却大增1.18万亿元。
进一步对比6月份的数据,6月末人民币存款余额320.17万亿元,同比增长8.3%。上半年人民币存款增加17.94万亿元,其中住户存款增加10.77万亿元,非金融企业存款增加1.77万亿元,财政性存款增加1.25万亿元,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增加2.55万亿元。简单总结7-8月的情况,居民部门存款不仅没怎么增加,反而减少了1万亿,而非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存款却暴增了3.32万亿元。
根据中央银行的分类规定,非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存款主要包括保险公司保费收入的短期存款、证券公司自营资金及客户交易结算资金、基金管理公司托管资金及流动性存款、期货公司自营资金及客户保证金、交易结算机构的清算备付金以及结算保证金等。其中,保险公司的存款总量虽然高于券商,但规模一般比较稳定。因此,存款规模的显著变动主要来源于证券公司、期货公司的自营资金以及客户交易结算资金。
央妈周五公布的8月数据已经表明,存款搬家现象仍在继续。这种“住户存款减少-非银机构存款增加”的跷跷板关系,与资本市场表现紧密相关,可能隐藏着中国居民资产结构变化的端倪。中国居民的资产配置过去主要集中在房子上,而金融资产则主要放在货币存款上。现在,是否开始向股票配置方面挪动了呢?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的数据,截至2023年,中国居民部门金融资产约为255.2万亿元,其中持有的货币与存款在全部金融资产中的比重约为62.0%。除存款外,保险、股票、证券投资基金、债券在居民金融资产中的占比分别约为12.2%、9.4%、3.4%、0.5%,其他各类理财、信托等规模约为31.9万亿元,占居民金融资产比重约为12.5%。
在住户存款中,活期存款与定期存款的比例大约是1:3。也就是说,当前160万亿的住户存款中,活期存款大约有40万亿元,而定期与其他存款大约占了120万亿元。这个占了居民金融资产62%比重的货币和存款,特别是超过40万亿元的活期存款,如果有一部分流入到证券市场,将对股市产生重大影响。
从图表中可以看出,2025年的2月、4月、5月、7月、8月,都是非银金融机构存款大增的月份,与此对应的,也是A股市场有明显涨幅的几个月。
鉴于活期存款增速与股市的跷跷板关系,利用2010年以来的数据,我们制作了一个A股总市值/住户活期存款的图表。
从8月份的最新数据看,这个指标目前已经超过2017年那一轮“慢牛”的顶部,但距离2015年和2021年的顶峰还有一段距离。如果A股真的要走2015年和2021年的大牛市的话,那就意味着牛市还没完。
现在的问题是:我们的大A股,到底会不会走2015年或2021年的逻辑呢?这将是未来市场关注的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