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时代周报 作者:朱成呈
作为具身智能领域的核心代表,人形机器人产业正加速突破产业化临界点。在近期举办的外滩大会上,人形机器人展区成为焦点:从踢足球、调鸡尾酒到跳“女团舞”,从翻越障碍、操作电闸到模拟救援,这些技术演示让观众直观感受到机器人应用的无限可能。
然而,行业仍面临关键挑战。数据采集不足、应用场景碎片化等问题,制约着人形机器人从实验室走向真实商业环境。如何让具备复杂动作能力的机器人真正创造价值,成为全行业亟待解决的课题。
9月12日,多伦科技(603528.SH)与众擎机器人正式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计划未来三年采购不低于2000台人形机器人,重点部署于机动车查验、交通管理等场景。作为深耕交通领域28年的龙头企业,多伦科技业务覆盖全国31个省份400余个城市,形成从驾驶培训到智慧车管的完整产业链。
根据协议,双方合作研发的交通疏导人形机器人原型机预计于2025年底完成研发出样。这款机器人将具备三大核心能力:与交通信号实时联动、搭载多模态环境感知系统、配备执法记录仪级摄像模块,可实现危险预警、自动避障和全程录像功能。
“三年2000台只是起点。”多伦科技董事长章安强向记者透露,当前车管所面临严峻挑战:日均办理车牌、驾驶证业务量庞大,警力消耗严重;全国每年超2000万台二手车过户需求中,人工查验存在效率低、透明度不足等问题。“机器查验能实现检测标准化,减少人为差错。”章安强强调。
据悉,多伦科技自主研发的查验机器人已进入试用验证阶段。该产品通过AI视觉与机械臂协同作业,可实时联网公安数据库,计划于2025年底正式投入市场。这种“机器+系统”的解决方案,正在重构车管业务流程。
众擎机器人创始人赵同阳表示,公司聚焦易落地、需求量大的场景,与多伦科技形成优势互补。“我们开放手部、姿态控制等核心接口,多伦科技则提供真实场景需求。这种合作模式能加速技术迭代。”
在交通疏导场景中,机器人需应对极端天气执勤、突发事件处理等复杂任务。多伦科技技术研究院院长张铁监介绍,合作研发的机器人将集成环境感知技术,具备动态路径规划能力,其执法记录系统可完整留存工作过程,有效防范安全风险。
赵同阳特别强调,交付多伦科技的机器人将实现完全自主运转,突破传统“遥控操作”模式,这标志着产品从技术验证向商业化应用的关键跨越。
章安强认为,全国3000余家车辆管理单位、交通安全体验中心及商业中心等场景,对人形机器人存在刚性需求。高工机器人产业研究所(GGII)预测显示:2025年全球人形机器人销量将达1.24万台,市场规模63.39亿元;2030年销量接近34万台,市场规模超640亿元;到2035年,市场规模有望突破4000亿元。
数据采集成为产业发展的核心瓶颈。华泰证券研报指出,机器人软件需要大规模高质量数据支撑模型训练,而运动操作数据的复杂性要求建立全新采集体系。多伦科技积累的驾驶行为、考试场景等数据,恰好能填补专用场景训练的空白。
在模型架构上,众擎机器人采用三环嵌套方案:端到端模型处理简单重复动作,VLA模型分解复杂任务,世界模型解决未知问题。“这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而是技术体系的有机整合。”赵同阳解释道。
随着交通、制造、服务等领域场景持续解锁,人形机器人正从“技术展示”迈向“价值创造”的新阶段。这场由数据驱动的产业变革,或将重新定义智能时代的生产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