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纵横

AI投资全景解析:技术层、基础层与应用层的投资逻辑

时间:2025-09-16 15:51:14 来源:定焦One 作者:定焦One



定焦One(dingjiaoone)原创

特约作者 | 高贵萍

编辑 | 魏佳

AI赛道,始终是创业与资本的双重战场。

从“AI四小龙”汤晓鸥、印奇、朱珑、周曦,到大模型时代的王慧文、李开复、王小川,再到90后新锐王兴兴、彭志辉、肖弘、郭文景,创业者名单持续刷新。红杉、高瓴、蓝驰等投资机构活跃其中,共同推动着这场技术革命。

AI产业链可拆解为三层:

基础层:算力、算法、数据;
技术层:大模型、平台工具、通用技术;
应用层:机器人、移动/穿戴设备、无人机及行业场景。

据烯牛数据统计,2025年8月AI领域发生163起投融资事件,融资总额76.8亿元,数量同比增长66%,但金额下降43%。智能机器人赛道以33起居首,AI医疗、芯片与算力紧随其后。资本出手更频繁,但“真金”究竟流向何处?

多位投资人指出:技术层已成大厂游戏,基础层由国资主导,应用层则因商业本质洞察被普遍看好。资本策略逐渐清晰——要么跑得快,要么扎得深,停留在中间风险最大。

技术层:大厂的游戏,创投的夹缝

AI热潮始于2016年AlphaGo战胜李世石,投资机构对“AI+”项目热情高涨,商汤、旷视、依图、云从逐渐进入公众视野。2022年ChatGPT的爆发,更将大模型推向风口。



2023年,国内市场进入“百模大战”,百度“文心一言”、腾讯“混元”、阿里“通义千问”等大厂派相继发布,百川智能、零一万物、月之暗面等创业派也获得资本青睐。但大模型的投资逻辑逐渐清晰——

其一,投资额巨大且风险高。零一万物天使轮估值10亿美元,月之暗面天使轮融资20亿元,A+轮超10亿美元,仅有红杉中国等超头部基金和腾讯、阿里等巨头能承担。

其二,投资窗口期短暂。MiniMax在2022年7月Pre-A轮估值5亿美元,2023年6月A轮估值12亿美元,B轮估值涨至25亿美元,机构决策速度难以匹配估值增速。

其三,回报周期长,变现路径模糊。大厂拥有海量数据、资本和用户基础,投资大模型是生死攸关的必选项——它们害怕成为“AI时代的诺基亚”。

英诺天使合伙人王晟直言:“从ChatGPT发布开始,我们就判断,这场战争最终赢的是大厂。创业者的机会要么卖给大厂,要么偏向垂直领域。”

如今,通用大模型市场逐渐收敛为“基模五强”:字节跳动、阿里巴巴、阶跃星辰、智谱AI和DeepSeek。大厂通过联手投资巩固地位——腾讯押注Minimax、智谱等,美团收购光年之外后投资智谱和月之暗面,阿里投资月之暗面、Minimax等。

技术层留给机构的唯一机会,是垂直模型。清智资本创始合伙人张煜表示:“行业模型只要能降本提效,就能赚到钱。”其投的五六家行业模型项目均已产生收入,个别实现盈利。

基础层:卖水人赚翻了

如果说大模型是大厂的游戏,那么基础层则是“卖水人”的盛宴。

AI基础层包括:

算力:AI芯片/硬件厂商、云计算平台;
数据:数据服务与处理,数据提供商;
模型工具链:AI开发框架,MLOps平台,向量数据库;
安全与合规:AI安全、伦理与合规。

这些“重资产”赛道需求确定、技术壁垒高、回报周期长,投资机构遵循“卖水逻辑”——淘金者能否成功未知,但卖铲子的人稳赚不赔。

以英伟达为例,2025财年营收1305亿美元,净利润728亿美元,毛利率75%;2026财年Q2单季收入467亿美元,净利润264亿美元。国产AI芯片第一股寒武纪2025年上半年营收28.81亿元,归母净利润10.38亿元,毛利率55.93%,股价曾短暂超越贵州茅台。



不同机构打法各异:

阿里、腾讯等产业资本看重业务协同,如阿里投资寒武纪、地平线等企业,满足电商、支付、云计算等业务的算力需求。

人民币基金深耕产业,结合早期与后期布局。同创伟业重点布局符合IPO要求、业绩稳定的成熟项目,同时投早、投小,关注新技术、新架构和新人才。

毅达资本则支持关键技术自主可控,投资南智芯材等企业,布局大尺寸铌(钽)酸锂材料,覆盖AI光电芯片、AR显示和高速通信等领域。

毅达资本合伙人周喆介绍,近期重点布局端侧/推理侧AI芯片、光互联、散热材料等企业,“沿着市场端需求反推底层技术,提升投资确定性。”

目前,基础层投资的两条确定性主线:一是“国产替代与自主可控”,覆盖光电芯片、高速互联、先进封装等领域;二是基础设施完善后,应用层将拉动底层算力需求,贴近终端应用市场、产品可快速迭代的企业有望崛起。

应用层:最热闹的竞技场,从具身智能到低空经济

技术层归大厂,基础层归国资,应用层则是投资人当下真正大施拳脚的方向。

最火爆的细分领域是具身智能。2025年8月,梅卡曼德、松延动力、聆动通用、智平方等多家机器人、具身智能公司完成新一轮融资,宇树科技、智元机器人传出上市动向。



英诺天使合伙人王晟认为,如今机器人的核心价值已从硬件转向“AI智能”。大模型突破推动“大脑”发展,但“小脑”技术路径尚未统一,现有路径可能在未来两三年内被颠覆。

基于此,英诺投资了千诀科技(强调“大脑”通用性),并在核心零部件等产业链关键环节布局,以构建协同生态。

王晟预测,2026年下半年市场评价标准将从“讲故事、发Demo”转向商业化落地,无法验证应用场景的公司将被淘汰。

光速光合合伙人蔡伟则认为,具身智能的终局将是“百花齐放”,因为不同场景对机器人的形态、技能、智能水平、可靠性要求和成本截然不同。

低空经济是另一条备受关注的赛道。2025年上半年,低空经济赛道发生52起融资事件,同比增长48.6%,涉及金额17.4亿元,其中无人机板块独占17起,融资金额近9亿元。

尽管多数项目仍处早期阶段,但在国家战略新兴产业的政策利好和地方试点的推动下,市场预期被大幅拉高。资本押注的正是“先卡位、再兑现”的故事。

与此同时,AR行业也正悄然回温。

毅达资本合伙人周喆从曾经的AR怀疑者,如今已成为小米AI眼镜的日常使用者。“骨传导耳机功能解决了我的刚需,拍照和AI互动功能也很有意思。”这一体验的背后是整个行业的实质性进展——计算机视觉、语音助手与AI Agent的融合提升了人机交互体验,多家海外大厂已开始在中国积极布局产能。

结语

AI投资已步入深水区。资本正回归理性,从追逐模型参数与宏大叙事,转向关注真实场景和稳定营收。

基础层“卖水人”凭借高壁垒和稳定需求,持续享受行业红利;技术层的竞争格局初步稳定,盈利能力成为当下挑战;应用层则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多元生态,机器人、无人机等赛道不断诞生新机会。

未来,能够穿越周期的,不会是估值虚高的故事大王,而是那些真正理解产业痛点、具备工程化能力与商业化耐心的参与者。

AI的终局,不是垄断,而是共生。技术、资本相互支撑,共同推动产业生态向前。

*题图及文中配图来源于pexe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