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再次对中国表达赞赏,但这次的理由却令人意外。
近期,特朗普提出一项颇具争议的建议:美国上市公司应取消季度财务报告制度,转而采用半年报形式。他给出的理由是,此举能降低企业运营成本,让管理层更专注于长期战略而非短期业绩。
特朗普的原话是:“中国对公司管理有着50到100年的眼光,而我们却按季度运营公司???这可不妙!!!” 三个问号后紧跟着三个感叹号,透露出他既羡慕又焦虑的复杂心态。
然而,这一说法很快被事实“打脸”。许多美国网友指出,中国上市公司同样要求披露季度报告,与美国并无本质区别。不过,中国政府的长远规划能力——如五年规划、远景规划等——确实让西方观察者印象深刻,这或许正是特朗普产生误解的根源。
特朗普对中国的“羡慕”并非首次。
他多次公开称赞中国高铁的速度与舒适度,直言“美国没有任何类似的东西”;在政治盟友柯克被枪杀后,他羡慕中国司法的高效,称“在中国,他们能快速审判,不会为这种事等上6年”;不久前,他还对中国胜利日大阅兵赞不绝口,称“这是一个美丽的庆祝,印象非常非常深刻”。
这些言论背后,既反映出特朗普对中国体制优势的认可,也暴露出他对中美差异的片面理解。例如,他将中国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制度误认为“不披露季报”,显然是基于对中国长远规划能力的过度联想。
关于上市公司季报的争议,美国商界早有讨论。
巴菲特、马斯克等商界领袖曾质疑季度报告的合理性,认为其可能导致企业过度关注短期利润。2018年,巴菲特与摩根大通CEO戴蒙在《华尔街日报》撰文指出:“季度业绩指引往往导致公司忽视长期战略、增长与可持续性。” 欧盟和英国的上市公司通常仅披露半年报和年报,似乎为特朗普的观点提供了部分依据。
然而,反对者也不在少数。美国前财长萨默斯在《金融时报》刊文称,取消季报不会阻止企业短视,反而可能增加不透明度;一些投资者也担心,减少报告频率会为上市公司欺诈提供便利。
从三个角度看待特朗普的“中国情结”。
第一,将特朗普视为“超级网红”。他的言论常带有夸张色彩,例如曾要求英特尔CEO辞职,见面后却无下文;声称要去俄罗斯阿拉斯加与普京会面,也未兑现。对于这类言论,我们需保持理性,避免过度解读。
第二,特朗普确实羡慕中国。从高铁到司法效率,再到盛大阅兵,中国体制的优势给他留下深刻印象。尤其是中国政府的长远规划能力,更让他感慨良多。但这种羡慕有时会演变为误读,例如将不属于中国的情况归为中国,需引起警惕。
第三,欢迎特朗普实地考察。百闻不如一见,我们欢迎特朗普及其他外国朋友来中国走走看看,了解一个真实、聚精会神谋发展的中国。过去40多年,中国在遵守国际规则、尊重他国主权、珍爱和平与发展方面,表现堪称大国典范。
相互理解是打破偏见的第一步,实地观察是接近真相的最佳路径。希望特朗普再羡慕中国时,能避免犯“中国上市公司不公布季报”这样的低级错误。同时,我们也应保持清醒,认识到季报制度对中国市场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