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民营经济促进法深化实施的背景下,‘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理念正通过司法实践落地生根。
作者 | 郭聪聪
编辑 | 杨希
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服贸会)闭幕当日,北京金融法院与北京市工商联在金融服务专题会议区联合发布优化营商环境典型案例,系统展示12起涵盖新能源、科技、绿色环保等领域的司法创新实践,其中‘活封活扣’助光伏企业3个月偿还7亿元债务的案例引发广泛关注。
图:优化营商环境典型案例发布会现场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摄
北京金融法院自2022年与北京市工商联共建‘优化营商环境工作室’以来,逐步形成‘活封活扣+企业自救+市场评估+投融资救助’的解纷模式。副院长薛峰介绍,该模式通过尊重企业自治权,推动个案纾困向产业链风险治理升级。
此次发布的光伏企业案例中,沿海某市龙头企业因设备升级融资7亿元后资金链断裂。执行局局长雷运龙透露,法院未采取传统查封手段,而是创新实施‘活封活扣’:允许企业继续使用查封设备发电经营,同时引入新能源领域专家调解员,通过政策分析、前景评估促成双方和解。最终,企业3个月内引入投资还清全部债务,较常规执行程序提前3-6个月,且全额偿付率提升一倍以上。
北京市工商联副主席林为民披露,‘优化营商环境工作室’已升级至2.0版本,实现从执行端向‘立审执破’全流程延伸。截至2025年8月,工作室处理案件212件,标的额311亿元,履行到位192亿元,帮助50余家民企纾困,保障10万职工就业,维护230万投资者权益。
数据背后是机制创新:引入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领域19名专家调解员,推动40余起产业链纠纷实质化解。林为民强调,针对民营经济市场主体超250万户、贡献全市30%以上GDP的现状,市工商联已联合公检法司等10部门构建全国首个民营企业产权保护社会化服务体系,形成市区两级全覆盖工作网络。
在司法创新之外,金融机构AI应用生产模式正发生深刻变革。蚂蚁数科AI技术负责人章鹏指出,大模型落地路径分为技术基建、移动端原生应用、业务场景嵌入、全行重构四类,其中产生实质价值的项目需作为‘一号位工程’推动。
银行数据团队负责人透露,某机构已组建大模型专项团队,设置业务分析师(BA)与系统分析师(SA)双角色,实现需求细化与可行性验证的闭环。这种‘代码+数据+智能驱动’的新模式,正推动人才结构与资源分配的重构。
值得关注的是,基于效果计费的‘RAAS’(Robot as a Service)模式已现雏形。蚂蚁数科商业化团队负责人余滨表示,该模式支持私有化部署、SaaS订阅及效果计费,可针对成熟产品设计预判性商业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