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深陷预制菜争议的西贝餐饮集团,将目光投向了以服务著称的胖东来,试图通过学习其模式实现品牌转型。然而,这场被外界视为“救命稻草”的效仿行动,实则暴露出餐饮行业在危机应对与品牌建设中的深层矛盾。
9月15日,西贝在官方微信发布《致歉信》,承诺“打明牌、做透明企业”,并明确表示“彻彻底底向胖东来学习”。次日,创始人贾国龙在行业群内的表态截图流出,再次强调转型透明化的决心。这一系列动作背后,隐藏着两大战略意图:
1. 回应企业家支持,修复舆论关系
西贝近期遭遇罗永浩连续炮轰,而胖东来创始人于东来是少数公开声援西贝的民营企业家。9月12日,于东来称:“感谢西贝、海底捞等品牌让我找到放心吃饭的地方。”15日,他再次发声肯定西贝的优秀之处,呼吁理性看待企业问题。西贝的“学习表态”,可视为对这种支持的礼节性回应。
2. 捆绑行业标杆,转移公众焦点
从传播角度看,西贝通过与胖东来绑定,试图借势提升自身形象。胖东来作为零售业服务标杆,其“员工幸福、顾客至上”的理念深受认可。西贝此举,意在通过对比强化“透明化转型”的诚意,部分挽回公众信任。
尽管西贝高调宣示学习决心,但胖东来注定无法成为其脱困的“救命稻草”。原因在于,两者在危机应对逻辑与品牌根基上存在本质差异。
1. 支持性质不同:同病相怜而非事实背书
于东来对西贝的支持,更多体现为民营企业家间的共情。今年5月,胖东来遭遇网络质疑时,曾获人民网发文《依法打击乱“怼”,胖东来需讨回公道!》力挺;7月,国家网信办关闭涉企虚假信息账号。反观西贝,尽管官方媒体呼吁其“增加透明度”,但评论基调与罗永浩的质疑高度一致,均指向预制菜信息披露问题。
2. 危机处理方式:硬刚争议 vs 回避问题
胖东来面对质疑时,采取“有问题就改,无问题硬刚”的策略。2024年6月,新乡胖东来被曝餐饮卫生问题后,迅速发布补偿方案:奖励举报顾客10万元,为相关消费者退款并补偿1000元,辞退涉事员工,终止与商户合作。这种“自曝家丑”的果断,反而巩固了其诚信形象。
西贝的应对则陷入被动。面对罗永浩质疑,其先开放厨房供媒体直播,却暴露出保质期长达24个月的西兰花、18个月的烤鱼等“伪现做”证据;直播间内,厨师直接加热冷冻鱼的操作更引发群嘲。最终,西贝于9月14日紧急叫停后厨开放,贾国龙甚至指责罗永浩为“网络黑社会”,这种情绪化回应进一步损害了品牌公信力。
胖东来的成功,源于对员工福利、产品质量、服务细节的长期投入。例如,其员工薪资高于行业平均水平,门店设置“委屈奖”安抚受气员工,这些举措将“顾客至上”转化为可感知的体验。即使遭遇非议,公众也倾向于相信其整改诚意。
西贝则陷入“高价低质”的争议循环。其21元的古法戗面馒头、16元的鲁彩包子被消费者诟病“性价比失衡”,而预制菜信息不透明更放大了质疑。当贾国龙将批评者扣上“网络黑嘴”帽子时,实则暴露了企业面对监督时的傲慢心态。
胖东来模式的核心,是“以员工幸福驱动服务创新”,而非简单的透明化流程。西贝若想真正脱困,需从解决预制菜信任危机、优化定价策略、改善危机公关能力入手,而非寄希望于复制他人路径。毕竟,企业的口碑如同建筑,需一砖一瓦积累,而非一纸声明所能重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