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由AI需求引爆的内存供应链风暴正以惊人速度重塑全球手机产业格局。据追风交易台援引伯恩斯坦最新研报显示,在AI算力需求激增的推动下,内存芯片涨价周期已全面开启——2025年第四季度移动DRAM合约价环比涨幅达30%-40%,NAND价格同步攀升高个位数百分比,且涨势或将持续至2026年上半年。这场由技术革命引发的成本危机,正将手机行业推向结构性分化的新十字路口。
与过往周期性波动不同,本轮涨价的核心驱动力来自AI算力需求的爆发式增长。数据显示,单台AI服务器对DRAM的需求量是普通服务器的8倍,NAND需求量更达3倍。这种指数级增长迫使三星、SK海力士等芯片巨头调整产能布局:将资源从利润率仅30%的手机用LPDDR芯片转向毛利率高达50%-60%的HBM(高带宽内存)产品。产能转移的直接后果是手机内存供应持续紧张——2025年Q4移动DRAM合约价环比涨幅已达30%-40%,DDR5 16Gb颗粒单月涨幅甚至飙升至102%,而芯片厂商暂停报价的举动更引发市场恐慌性抢购。
伯恩斯坦警告称,这种供应紧张局面至少将持续至2026年上半年,极端情况下可能蔓延至2027年。更严峻的是,内存成本占手机平均售价(ASP)的比例差异,正在制造行业内部的「冰火两重天」:
苹果iPhone 17 Pro Max等高端机型内存成本仅占ASP的4%,受涨价影响极小
小米17 Pro等安卓高端机型内存占比7%,影响相对可控
Redmi等中低端机型内存占比超10%,成为涨价冲击的重灾区
这种结构性分化在财务数据中已显露端倪。以性价比著称的传音控股2025年Q3财报显示,尽管营收同比增长22.6%,但净利润却下降11.06%,直言受供应链成本上涨拖累。而小米的处境更为微妙:当内存价格上涨40%时,其智能手机毛利率或下降2-3个百分点。为应对成本压力,小米计划通过提价转嫁部分成本,但可能面临销量风险——这解释了其为何加速高端化转型:小米17系列出货量同比增长30%,其中80%为17 Pro/17 Pro Max等高端机型。
历史数据印证了高端化的防御价值。在2022年下半年至2023年上半年的内存降价周期中,小米毛利率显著提升;而在2023年Q4至2024年的涨价周期中,毛利率从16.5%回落至「低双位数」水平。相比之下,苹果凭借生态优势和品牌溢价,始终保持着稳定的利润空间。伯恩斯坦分析指出,高端机型内存成本占比低、利润空间大的特性,使其成为抵御涨价冲击的最有效屏障。
面对可能延续至2027年的涨价周期,手机厂商正在形成新的竞争逻辑:
1. 高端化转型加速
realme等品牌已将产品线向4000元价格带延伸,试图通过品牌升级消化成本压力。小米17系列中高端机型占比达80%的策略,显著降低了整体业务对内存成本的敏感度。这种分化趋势在2023年涨价周期中已现端倪——当时安卓中低端机型毛利率普遍承压,而高端机型利润基本稳定。
2. 供应链管理能力决定生死
头部厂商通过长期供货协议(LTA)锁定基础产能,同时加大与长江存储等国产厂商合作降低对外依赖。英伟达为抢占HBM产能支付天价预付款的做法,为手机厂商提供了产能保障的新思路。这种资源掌控力差异,正在加剧行业分化——2017年和2023年的两次涨价潮中,中小品牌因资源获取能力弱、成本转嫁困难而逐步退出市场,头部企业市场份额持续提升。
3. 技术创新开辟新路径
厂商通过推广LPDDR5X等高性能芯片提升存储效率,间接抵消成本压力;AI手机的发展则带来意外机遇——尽管AI功能对存储要求更高,但智能调度算法可通过数据压缩技术降低实际负载,延长小容量机型使用寿命。这种技术迭代与成本控制的平衡术,将成为未来竞争的关键。
从历史规律看,内存涨价周期往往伴随着行业洗牌。此次叠加AI转型带来的产能重构,「强者恒强」的趋势可能更加明显。当芯片巨头将资源向HBM倾斜,当手机厂商被迫在「买则亏损、不买则缺货」间抉择,这场由AI引发的内存革命,终将重塑全球手机产业的权力版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