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红餐网,作者:钱俊,原文标题:《4万开店,日均营收6千,把“酒”做成奶茶生意,成了?》,头图来自:AI生成
在装修简约的打酒铺内,金属酒头排列整齐,店员正为顾客按“两”称重鲜啤、果酒或白酒。没有酒吧的喧闹音乐,也没有强制消费,顾客或即买即走,或搭配花生、卤味小酌片刻——这种“微醺便利店”模式,正从成都等城市向全国蔓延。
大众点评数据显示,仅成都地区近一年新增的打酒铺就超百家,其中“斑马侠打酒铺”已扩张至47家门店,“唐三两打酒铺”也有23家。社交平台上,“7平米10天开店”“日均营收5000-6000元”等招商话术频现,吸引大量创业者关注。但这场看似低门槛的生意,究竟是蓝海机遇还是资本泡沫?
社区街角、地铁口的打酒铺,外观与茶饮店高度相似:20-40平方米的明亮空间,招牌标注“xx打酒”,选址聚焦社区与商圈。其核心创新在于将酒类消费“奶茶化”:
这种模式本质是将酒类消费从社交场景剥离,转化为日常化、高频化的“微醺体验”,精准切中年轻群体“悦己经济”需求。
尽管招商话术描绘了“4万开店、月入6万”的财富神话,但行业真实数据却呈现另一面:

△图片来源:红餐网摄
更深层的挑战在于:
在消费习惯与行业标准尚未成熟的阶段,打酒铺的“奶茶化”转型正经历一场关于生存与价值的压力测试。
打酒铺的崛起,本质是酒类消费“年轻化、日常化、性价比化”趋势的产物。其茶饮化模式虽精准捕捉了市场需求,但过快扩张已透支行业耐心。复购率低、同质化竞争、品质管控等隐忧,暴露出多数品牌尚未建立可持续的盈利模型。
对于创业者而言,需警惕招商话术中的“幸存者偏差”,重点评估以下因素:
毕竟,商业竞争的终极法则从来不是速度,而是深度——想得最清楚、走得最扎实的玩家,才能穿越周期存活下来。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红餐网,作者:钱俊
本内容由作者授权发布,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虎嗅立场。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 tougao@huxiu.com。
本文来自虎嗅,原文链接:https://www.huxiu.com/article/4807431.html?f=wyxw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