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纵横

打酒铺兴起:模仿奶茶模式能否成为新风口?

时间:2025-11-21 09:07:19 来源:虎嗅APP 作者:虎嗅APP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红餐网,作者:钱俊,原文标题:《4万开店,日均营收6千,把“酒”做成奶茶生意,成了?》,头图来自:AI生成

在装修简约的打酒铺内,金属酒头排列整齐,店员正为顾客按“两”称重鲜啤、果酒或白酒。没有酒吧的喧闹音乐,也没有强制消费,顾客或即买即走,或搭配花生、卤味小酌片刻——这种“微醺便利店”模式,正从成都等城市向全国蔓延。

大众点评数据显示,仅成都地区近一年新增的打酒铺就超百家,其中“斑马侠打酒铺”已扩张至47家门店,“唐三两打酒铺”也有23家。社交平台上,“7平米10天开店”“日均营收5000-6000元”等招商话术频现,吸引大量创业者关注。但这场看似低门槛的生意,究竟是蓝海机遇还是资本泡沫?

一、茶饮化改造:打酒铺的“奶茶式”生存法则

社区街角、地铁口的打酒铺,外观与茶饮店高度相似:20-40平方米的明亮空间,招牌标注“xx打酒”,选址聚焦社区与商圈。其核心创新在于将酒类消费“奶茶化”:

  • 购买便捷性:顾客可自助或由店员快速打酒,支持按毫升或“两”购买,最低15元即可尝鲜500ml低度米酒;
  • 产品丰富度:SKU达30-40种,涵盖精酿啤酒、果酒、白酒等品类,甚至推出蜜桃乌龙、海盐荔枝等茶饮化口味;
  • 价格策略:客单价集中在15-35元区间,与茶饮店直接竞争,部分门店推出“85元畅饮”活动吸引客流;
  • 社群运营:通过会员体系、线下活动将“打卡客”转化为“回头客”,例如成都某品牌复购率超40%。

这种模式本质是将酒类消费从社交场景剥离,转化为日常化、高频化的“微醺体验”,精准切中年轻群体“悦己经济”需求。

二、隐忧浮现:扩张狂潮下的生存考验

尽管招商话术描绘了“4万开店、月入6万”的财富神话,但行业真实数据却呈现另一面:

  • 成本与营收分化:实际启动资金多在10-20万元,头部门店日营收5000-6000元,普通门店仅3000元左右,“店中店”模式日均营收更低至数百元;
  • 关店率攀升:业内人士透露,今年打酒铺关店率超30%,部分品牌上半年开店、下半年倒闭;
  • 资本催熟的副作用:豪虾传创始人蒋毅指出,资本涌入导致品牌盲目扩张,“抢加盟商不筛选”现象普遍,行业尚未完成市场教育就陷入同质化竞争。


△图片来源:红餐网摄

更深层的挑战在于:

  • 消费习惯壁垒:关爷打酒创始人黄朝勇表示,国内消费者仍倾向购买瓶装酒,打散酒需长期教育市场;
  • 区域差异化难题:木兰打酒创始人叶云指出,各地饮酒偏好差异大,全国连锁需定制产品结构与定价策略;
  • 复购率瓶颈:叶云坦言,多数顾客尝鲜后消费频次骤降,需通过“有温度的酒吧”等差异化运营提升粘性;
  • 供应链压力:SKU增多导致品质管控风险上升,滞销产品库存优化成为普遍痛点。

在消费习惯与行业标准尚未成熟的阶段,打酒铺的“奶茶化”转型正经历一场关于生存与价值的压力测试。

结语:狂热退潮后的理性回归

打酒铺的崛起,本质是酒类消费“年轻化、日常化、性价比化”趋势的产物。其茶饮化模式虽精准捕捉了市场需求,但过快扩张已透支行业耐心。复购率低、同质化竞争、品质管控等隐忧,暴露出多数品牌尚未建立可持续的盈利模型。

对于创业者而言,需警惕招商话术中的“幸存者偏差”,重点评估以下因素:

  • 本地饮酒习惯与消费能力;
  • 供应链稳定性与成本控制;
  • 差异化运营能力与品牌壁垒。
<

毕竟,商业竞争的终极法则从来不是速度,而是深度——想得最清楚、走得最扎实的玩家,才能穿越周期存活下来。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红餐网,作者:钱俊

本内容由作者授权发布,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虎嗅立场。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 tougao@huxiu.com。

本文来自虎嗅,原文链接:https://www.huxiu.com/article/4807431.html?f=wyxwapp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