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纵横

“跑步机干部”现象剖析:问题根源在干部还是机制?

时间:2025-11-21 20:57:49 来源:识局 作者:识局


文/洛水钟鸣

(识局微信公共账号zhijuzk)

近日,基层治理领域又诞生了一个新名词——“跑步机干部”。继“电冰箱干部”之后,这类带有讽刺意味的称谓再次引发公众对基层工作状态的关注。与“电冰箱干部”被误解为24小时待命不同,“跑步机干部”的讽刺性更甚:表面看满头大汗、忙碌不堪,实则原地踏步、毫无进展。

这种形象化的比喻之所以引发共鸣,正是因为它精准戳中了基层工作的某些痛点。当公众看到“远看满头大汗,近看原地打转”的描述时,难免会产生疑问:基层真的存在这样的干部吗?答案令人无奈:不仅存在,而且数量不少。

形式主义表象下的生存困境

这类干部的典型特征是“虚假忙碌”:每天接不完的电话、发不完的传真、填不完的表格,看似日理万机,实则产出为零。更讽刺的是,他们往往连自己都在疑惑:“我到底在忙什么?”这种“显得我很忙”的作秀,本质上是一种自我保护的生存策略——当所有工作都流于形式,至少要证明自己“在场”。

但将矛头完全指向个人显然有失公允。数据显示,某地基层干部每周平均花费12小时在填写各类台账上,而用于直接服务群众的时间不足8小时。这种本末倒置的现象,暴露出更深层次的机制问题:当“跑步机”先于干部存在,所有人都不得不被迫“奔跑”。

留痕管理催生的怪圈

基层工作的异化,与当前盛行的“留痕管理”密切相关。某县要求基层减负工作必须做到“五个有”:召开动员会议、制定工作举措、形成工作台账、定期报送总结、建立长效机制。这种“减负工作本身需要减负”的荒诞,折射出形式主义的顽固性。

具体案例更具说服力:某乡镇为参加县里会议,需经历以下流程:下载规定格式报名表→填写打印→主要领导签字→盖章→扫描→发送电子版。若涉及内部审批,还需先填写《文件呈报单》,盖章时填写《公章使用申请登记表》。整套流程在理想状态下需30分钟,若遇人员不在岗,耗时可能超过3小时。

这还仅是会议报名。当基层干部同时面对5个会议报名、3个台账更新、4个调度表填写时,其工作状态可想而知。更关键的是,这些流程的设计初衷并非提升效率,而是为了“免责”——通过精确的痕迹管理,将责任分解到每个环节、每个人。

无效劳动的经济学代价

这种工作模式的经济成本惊人。某研究显示,基层干部平均每天花费4.2小时在文书工作上,其中60%的内容属于重复填报。这些时间若用于直接服务群众,可解决12个民生问题或完成3项政策宣讲。

形式主义工作的危害远不止于此。当“汇报材料写得比政策文件还漂亮”“台账做得比实际工作还扎实”成为常态,整个治理体系就会陷入“虚假繁荣”的陷阱。某地曾创下“一天内召开12个视频会议部署同一项工作”的纪录,最终导致政策在基层完全走样。

破解困局的出路何在?

改变现状需要双重突破:既要破除“留痕至上”的考核思维,也要建立容错机制。某省试点“无会周”制度后,基层干部用于实地调研的时间增加了65%,群众满意度提升28个百分点。这证明,减少形式主义束缚,反而能提升工作实效。

更根本的解决方案在于重构治理逻辑。当上级部门不再用“台账厚度”衡量工作力度,当问责机制不再聚焦“程序瑕疵”而是“实际效果”,基层干部自然会从“跑步机”上走下来,转向真正有价值的工作。

正如某基层干部的自嘲:“最起码我在奔跑,最起码我流汗了。”这种无奈背后,是对改变现状的迫切期待。破解“跑步机干部”困局,不仅需要刀刃向内的改革勇气,更需要构建以实效为导向的治理体系。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