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丨徐风
近期,长沙银行公布了2025年三季度财报,在行业息差降幅收窄的背景下,其业绩依然呈现疲软态势。受零售信贷规模放缓、业务收益率下滑以及信贷减值高企等因素影响,长沙银行未来业绩增速或将继续承压。
【增长动能乏力,业绩持续低迷】
自董事长赵小中2021年底上任以来,长沙银行的业绩表现不尽如人意,增速持续放缓,增长动能逐渐乏力。
据长沙银行三季度最新财报显示,实现营业收入197.21亿元,同比增长1.29%;净利润65.57亿元,同比增长6%,整体继续呈现低迷态势,且营收增速创近年来新低。

透过长沙银行财报不难发现,息差业务是拖累业绩的关键。前三季度利息净收入同比下降2.94%至144.49亿元。
在行业净息差下滑逐步收窄的情况下,头部城商行如南京银行、宁波银行的利息净收入已步入回升通道,同期分别增长了11.83%和28.52%。
行业息差收入企稳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负债端成本的下降,尤其是定期存款利率下降效果显著。长沙银行前三季度虽然利息支出同比下降7.4%,利息收入也下滑5.21%,导致利息净收入下降,但南京银行和宁波银行的利息收入均实现了正增长。
值得一提的是,长沙银行与同为城商行腰部梯队的成都银行差距不断拉大。早在2017年前,长沙银行的业绩及资产规模均在成都银行之上,但此后成都银行逐渐后来居上,2018年先实现净利润赶超,2022年又在资产规模上完成超越。

2025年前三季度,成都银行实现营收177.61亿元,归母净利润94.93亿元,虽然营收尚未超过长沙银行,但净利润规模已超出40%。
长沙银行在息差业务疲软之际,投资收益对业绩的贡献功不可没。前三季度实现投资收益54.64亿元,同比增幅达137.56%,占总收入比重27.71%。但另一项跟投资相关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项目则大幅亏损了13.35亿元,与去年的9.71亿元收益形成明显反差。
投资收益和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作为商业银行轻资产业务的重要部分,两项业务收益变化固然与权益市场行情有关,但一增一减间反映了投资业务的不稳定性,也是未来业绩的潜在隐忧。
长沙银行业绩放缓以及被成都银行赶超,信贷减值损失高企不容忽视。
【信贷减值居高不下,资产质量承压】
近年来,长沙银行的信贷减值损失持续攀升,自2019年至2024年间从51.67亿元增长到88.05亿元,持续高于净利润。2025年前三季度计提了63.58亿元,虽然同比下降1.78%,但依旧维持在较高水平。

较高的信贷减值损失极大挤占了长沙银行的净利润空间,也暴露出该行的资产质量问题,尤其是零售业务方面。
前三季度长沙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为1.18%,创出2023年来新高,在17家A股上市城商行中排名倒数第6。与之形成对比的是,成都银行的不良率仅0.68%,在A股上市城商行中最为优秀,同时宁波银行、江苏银行等头部城商行尚不足0.9%,整体资产质量管控良好。

具体来看,长沙银行的逾期贷款规模增长依然较快。上半年为134.05亿元,环比2024年底在仅仅半年间便增长了36.74%,占全部贷款比重也由1.8%提升至2.22%。
其中,长沙银行1天至90天的逾期贷款增长最快,从2024年底的41.06亿元增长到上半年的66.97亿元,说明该行短期内的资产质量压力仍在加大。

另外,长沙银行的次级和可疑类等不良资产的快速增长也值得重视。
在贷款分类中,关注类贷款有着“不良贷款蓄水池”之称,上半年长沙银行该项指标同比增长了39.49%至199.7亿元,次级和损失类贷款为29.3亿元和20.8亿元,分别增长了41.27%和22.58%。
从业务来看,长沙银行的零售贷款是不良资产的主要来源。上半年该行零售业务的不良贷款率为2.2%,相较2024年底的1.87%继续提升,也显著高于对公业务的0.59%。
在零售业务风险的持续累积下,上半年长沙银行计提了28.68亿元的业务信贷减值,明显高于公司贷款的17.5亿元,这也使得零售业务分部利润仅0.57亿元,而公司业务达33.97亿元。
不良率的持续抬升和高企的信贷减值说明长沙银行内部风控仍待完善,此前踩雷恒大、新华联、金旺铋业等出险公司也说明了这一问题。
长沙银行零售业务对盈利的拖累,从侧面反映出零售战略的推进面临挑战。
【零售战略推进遇阻,转型迫在眉睫】
从战略来看,深耕零售和小微是长沙银行的长期战略,早在2017年该行便开始了零售转型,坚持“零售优先、县域优先、社区优先”的发展策略。
在零售战略的驱动之下,长沙银行的零售贷款规模快速增长,2019年增速达43.24%,此后便不断滑落,到2025年上半年仅增长了1.33%至1920.36亿元,期间贷款占比也由39.18%降至31.86%。

2025年上半年,长沙银行的四大零售业务中信用卡、个人经营贷和个人按揭业务均出现了负增长,其中信用卡贷款下滑更为明显,环比2024年底下降了12.45%至159.03亿元。真正支撑零售板块增长的只有个人消费贷,但增速只有个位数。

长沙银行零售业务的近乎停滞说明零售战略进展并不顺利,在当下宏观环境遭遇挑战的背景下,下沉区域尤其是县域市场客群的抗风险能力较差,或是零售业务不良率抬升的重要原因,且由于资产质量问题也导致了信用卡、个人经营贷等业务规模的下滑。
与此同时,该行的县域金融信贷也已放缓。县域金融被称为长沙银行的“一号工程”,前三季度的贷款余额为2291.69亿元,较上年末增长了13.80%,相较2024年的18.66%增速明显下降。
此外,长沙银行的净息差一直是该行的优势所在,多年来在A股上市城商行中始终排名首位。但进入2025年却出现了明显下滑,据同花顺问财数据统计,由2024年的2.11%下降到了前三季度的1.63%,排名也降至第四位。
长沙银行以往较高的净息差与零售业务的高收益率密不可分,但2025年上半年却同比下降了0.89%到4.88%,已经逼近公司业务的4.42%,高收益率优势正在消退。
在零售业务疲软之下长沙银行提出了公司业务转型工程,位居2024年至2026年的十大重点工程之首。可以看出近年来该行的对公信贷成为了拉动贷款增长的主力军,自2020年以来增速一直在15%以上,上半年共投放了4049.24亿元,占贷款规模比重达67.19%。
然而,尽管长沙银行对公贷款增长很快,由于零售业务的拖累对盈利的带动效应大打折扣。
作为腰部城商行代表,显然长沙银行的资产质量问题已经显著影响了自身盈利,若不尽快强化风控并稳住净息差,增长动能乏力的状况或仍将持续。
免责声明
本文涉及有关上市公司的内容,为作者依据上市公司根据其法定义务公开披露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临时公告、定期报告和官方互动平台等)作出的个人分析与判断;文中的信息或意见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商业建议,市值观察不对因采纳本文而产生的任何行动承担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