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同行扎堆国内扩产时,这家光伏新贵却以‘反向操作’在海外市场杀出重围,两年内海外营收占比突破50%,成为行业寒冬中的破局者。
文|《中国企业家》记者马吉英
见习记者 苗诗雨
编辑|马吉英见习编辑|张昊
图片来源|受访者
2025年5月,钧达股份正式登陆港交所,成为国内光伏行业首家实现A+H两地上市的企业。这一动作在行业低迷期引发震动——当众多腰部企业因负债率过高陷入融资困境时,钧达的IPO被视为资本破局的‘首战’。
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其海外销售收入占比已超50%,而2023年同期该数据几乎为零。这种跨越式发展背后,是公司成立三年来持续推进的‘反主流’国际化战略。
作为从汽车行业跨界光伏的‘新玩家’,钧达股份的每一步都显得与众不同。2020年国家明确‘双碳’目标后,当行业掀起扩产潮时,这家完成对捷泰科技并购的企业却选择按兵不动。
钧达股份副董事长、副总经理郑洪伟
据副董事长郑洪伟透露,公司内部曾就战略方向展开长达一年的辩论。‘当时头部企业都在布局一体化,动辄百亿投资,但我们评估后认为数百亿市值难以支撑这种烧钱模式。’最终决策层将目光投向海外,尽管这一选择被质疑‘惧怕竞争’。
在产业链资源高度集中于国内市场的2023年,出海意味着要面对未知的政策环境和资金挑战。郑洪伟坦言:‘决策期压力巨大,我们调研了亚洲、欧洲、北美等市场整整一年才敢行动。’
启动国际化战略后,钧达股份通过高频参加全球展会快速建立海外客户网络。到2025年上半年,其产品已覆盖四大洲市场,在印度、土耳其等新兴市场占据领先地位。
这种前瞻性布局带来显著回报:当国内光伏市场陷入价格战时,海外销售收入已成为公司主要增长极。郑洪伟预计,随着各国推进产业本土化,未来五年海外组件环节将出现大规模自建产能,这为电池供应商创造了战略机遇。
成立于2003年的钧达股份,原本主营汽车内外饰业务。2018年汽车市场饱和后,公司净利润连续三年下滑。2019年新任董事长陆小红上任,开始寻求转型突破。
‘当时考虑过医疗器械、生物制药等多个方向,最终确定光伏是因为看到行业从政策驱动向市场驱动的转折点。’郑洪伟回忆,2020年‘双碳’目标提出后,公司迅速锁定捷泰科技这一优质标的,通过分步收购完成转型。
这场价值14.34亿元的跨界收购充满挑战:2021年钧达股份净资产仅10.58亿元,账面资金1.52亿元,最终通过贷款和股权转让完成交易。对赌协议要求捷泰科技2021-2024年累计利润超7亿元,而实际业绩远超预期。
在行业热衷一体化布局时,钧达股份的选择显得尤为另类。2022-2023年,面对股东和投资人延展产业链的压力,管理层经过多轮研讨后决定放弃。
‘一体化需要千亿市值支撑,我们当时体量不够。’郑洪伟分析,电池环节技术竞争激烈,且与下游客户存在潜在竞争,盲目扩张可能分散资源。这种谨慎态度使公司避开行业扩产潮,为后续出海积累资本。
2023年光伏行业产能过剩信号显现,全球组件产能预计超1000GW,实际需求不足一半。此时国内市场价格战激烈,而印度、土耳其等国本土组件企业开始崛起,为电池供应商创造新机遇。
‘海外客户主动找上门要求采购电池,这坚定了我们出海的决心。’郑洪伟介绍,公司迅速组建海外销售团队,提供从产品到技术支持的全链条服务。2023年底国内企业才掀起出海潮时,钧达股份已提前半年完成布局。
数据显示,其海外销售占比从2023年上半年的4.18%跃升至2025年的超50%,公司因此暂停国内产能投资,全力转向国际市场。
为匹配海外扩张需求,郑洪伟同步推进港股IPO。从2023年底启动到2025年成功挂牌,钧达股份在行业技术迭代和业绩波动期完成‘A+H’上市,成为资本运作的典范。
面对未来挑战,郑洪伟认为光伏需求仍将保持两位数增长,但竞争维度更加复杂。‘企业需要同时具备技术实力、市场洞察和资本运作能力,才能在变革中生存。’这家通过‘反向操作’实现逆袭的企业,正用国际化战略重新定义光伏行业的竞争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