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AI为每个企业与员工配备'超级大脑',传统管理架构正面临颠覆性挑战。扁平化治理与任务制组织成为新趋势。
文|《中国企业家》记者闫俊文
编辑|何伊凡 见习编辑|李原
头图摄影|邓攀
在AI技术重构商业生态的当下,企业工作流程正经历深刻变革。传统互联网公司的前端开发、用户增长、运营维护等岗位体系,正在被AI驱动的智能系统解构。猎豹移动董事长傅盛透露,其公司今年重点推进全员编程计划,预言程序员岗位将被'AI特种兵'取代。某PC厂商则要求程序员转型AI架构师,从代码编写转向需求与AI的融合设计。
这股变革浪潮已蔓延至管理理论领域。随着Agent技术成熟,数字员工正从工具角色进化为具备组织能力的智能体。腾讯集团高级管理顾问杨国安提出颠覆性观点:未来团队将形成'1个碳基人带4个硅基人'的新型协作模式,企业需培养既懂业务又精通AI的复合型人才。
来源:受访者
自1997年提出'杨三角'组织能力模型(员工能力、员工思维、员工治理),杨国安已见证三次技术革命:2000年协助宏碁集团建立绩效导向文化时,制造业的核心诉求是成本控制、质量保障与交付效率;2008年加入腾讯后,移动互联网浪潮催生出用户体验优先的组织能力;如今在AI时代,他提出'数智创新'新范式。
'当每个员工都获得AI赋能,管理必须从科层制转向任务制。'杨国安在《组织能力的杨三角》第三版中指出,智能时代的工作边界将大幅拓展,流程自动化程度显著提升。这种变革在腾讯'930变革'中已现端倪,当时他深度参与的组织架构调整,正是为适应技术迭代做出的前瞻布局。
面对企业转型需求,杨国安提出任务导向型组织的构建路径:
这种模式对CEO提出更高要求:需要具备技术洞察力、变革决心与组织调整魄力。'企业家要像船长一样,在迷雾中为组织指引新航向。'杨国安特别强调'零基思维'的重要性,建议企业定期评估:若重新创业,当前架构是否最优?哪些岗位真正关键?
来源:受访者
评估企业组织效能时,杨国安采用四维模型:
针对企业盲目学习华为、腾讯等现象,杨国安警示:组织能力需与行业特性匹配。劳动密集型(如胖东来)与知识密集型企业(如科技公司)的管理要求截然不同,to B与to C业务的协同模式也存在差异。他特别以胖东来为例,解析其成功密码:
'服务利润链理论证明,员工满意度直接影响客户忠诚度。'胖东来通过'不开心假'、利润分享等机制,构建了'善待员工-提升服务-增强信任-反哺企业'的良性循环。但杨国安强调,这种模式依赖创始人于东来的理念坚持,'若缺乏信念支撑,半年就会因成本压力而放弃'。
来源:AI生成
面对中国企业全球化挑战,杨国安提出'三重穿越'理论:
'世界级企业必须突破个人领导力的局限。'他以美的'到点下班'制度为例,强调work smart而非work hard的理念。在AI时代,企业更需要构建智能驱动的弹性架构,使组织能力随规模扩张而持续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