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纵横

跨国药企战略调整:BMS出售股权,拜耳加码中国创新

时间:2025-09-17 12:10:36 来源:国际金融报 作者:国际金融报

近日,医药行业迎来一则重磅消息:跨国药企百时美施贵宝(BMS)计划出售其持有的中美上海施贵宝制药有限公司60%股权,潜在接盘方为高瓴资本集团关联公司。这一动作不仅标志着BMS在华战略的重大调整,也折射出跨国药企在中国市场的新一轮布局变化。



BMS剥离核心资产,聚焦核心领域

根据网传邮件,BMS已签署协议,将所持中美上海施贵宝60%股权及数款仅在中国大陆市场制造和销售的关联产品出售给高瓴资本关联公司。这些产品包括Baraclude(博路定)、Bufferin(百服宁)、Theragran(施尔康)、Monopril(蒙诺)和Velosef(先锋霉素Ⅵ)。交易预计于2026年初完成,具体金额未披露。BMS表示,此次资产剥离旨在集中资源于核心领域,优化全球业务布局。

中美上海施贵宝的历史可追溯至1982年,由美国施贵宝公司与上药集团前身上海医药工业公司合资成立,是中国第一家中美合资药企,早于西安杨森、中美史克等企业。其带来的卡托普利片、盐酸二甲双胍片、恩替卡韦片“博路定”等药品曾广受中国消费者认可。2016年,公司营业收入达47.2亿元,创历史新高。然而,近年来受核心产品集采失利及同业竞争加剧影响,业绩持续下滑。

合资药企退潮,独资时代来临

随着中国创新药的崛起,多个中美合资企业正逐步退出历史舞台。若此次上海施贵宝股权交易成功,改革开放后首批进入中国的三家合资药企——中美上海施贵宝、西安杨森、中美史克——将全部退出。业内人士指出,随着中国允许跨国药企独资运营政策的放开,合资企业的历史使命已基本完成,退出或成趋势。

BMS的调整并非个例。近年来,跨国药企在华战略频繁调整,通过剥离非核心资产、聚焦核心业务以适应市场变化。例如,BMS此次出售的资产中,部分原研药虽已过专利期,但在中国市场仍具品牌价值,高瓴接手后通过重整和成本控制仍有望获利。

拜耳加码中国创新,构建生态集群

与BMS的“瘦身”策略不同,拜耳选择加大在中国市场的布局。9月8日,拜耳Co.Lab创投联盟在华成立,其共创平台于2024年9月落地上海浦东,旨在打造覆盖多元技术平台与前沿创新的生态集群。该平台已获得上海市浦东新区大企业开放创新中心认定。

拜耳Co.Lab创投联盟首批合作方包括上实资本、君联资本、IDG资本和康君资本,将帮助入驻企业连接国际领先的风险投资及私募股权投资机构,加速其对接全球投融资网络。目前,中国平台已迎来7家初创企业加入,包括益杰立科、伊米诺康等,涵盖基因治疗、生物技术等领域。

默沙东“止步伦敦”,定价机制成导火索

跨国药企的全球布局调整同样引发关注。2025年9月10日,默沙东宣布终止在英国的早期药物研发项目,并撤销投资10亿英镑在伦敦建设研发中心的计划。公司同时计划撤出位于伦敦的弗朗西斯·克里克研究所实验室,导致125个岗位被裁撤。默沙东称,英国政府在生命科学领域投资不足且未合理评估创新药物及疫苗价值,因此决定将研发业务转移至美国现有办公地点。

这一决策背后,是英国政府与制药行业之间陷入僵局的药品定价谈判。英国国家医疗服务体系(NHS)通过类似于支付返点方案控制高药价,制药企业需按销售额向政府按比例回款。这种机制虽给予企业自由定价空间,但也导致“卖得越贵交得越多”的矛盾,最终成为默沙东等药企调整布局的导火索。

行业趋势:从“全面布局”到“精准聚焦”

跨国药企在华战略调整的背后,是中国医药市场的深刻变革。随着政策环境的变化和本土创新药的崛起,跨国药企正从“全面布局”转向“精准聚焦”。一方面,通过剥离非核心资产、聚焦核心业务以提升竞争力;另一方面,通过加码创新生态、连接全球资源以把握未来机遇。拜耳Co.Lab创投联盟的成立和默沙东在英国的撤退,正是这一趋势的生动写照。

未来,随着中国医药市场的持续发展和政策环境的进一步优化,跨国药企的布局调整或将更加频繁。如何在这一变革中找准定位、实现可持续发展,将成为所有参与者共同面临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