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一些航空公司推出的‘付费选座’业务引发广泛争议。原本划分好座舱等级并按等级售票后,旅客在值机选座时却发现大量座位被‘锁定’,需额外付费或消耗积分才能解锁。这种行为不仅未收敛,反而逐渐演变为‘行业惯例’,消费者权益受到严重侵害。
法律人士指出,‘锁座’行为涉嫌违反多项法规
法律专家表示,航空公司通过‘付费选座’业务进行‘锁座’,不仅违反了《公共航空运输旅客服务管理规定》中关于保障旅客合法权益的原则,还涉嫌侵犯消费者知情权和自主选择权,违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此外,这种在机票价格外额外收费的做法,也违反了价格法相关规定。
业内人士分析,航空公司所谓的‘细分服务层级’,实质是将旅客的自主选择权转化为盈利工具。‘付费选座’从诞生之初就存在法律争议,却在行业争论中不断壮大,反映出消费者对侵权行为的无奈。
案例调查:约300座位仅14个免费,消费者被迫‘买座’
‘原本形象良好的航空公司,现在吃相太难看了。’旅客王女士向记者反映,她购买的中国国航大阪关西至北京首都航班经济舱(空客A330机型,约300个座位),在线选座时发现已有140余个座位‘被选’。实际可选座位仅116个,其中免费座位仅14个,且多集中在后排中间位置,其余需支付35元至140元不等费用。
另一位旅客王先生在中国国航某航班线上值机时也遇到类似情况:前20排58个座位中,除17个付费座位外均显示‘被选’;21至24排24个座位仅3个中间位置可选。最终他只能选择28排靠窗座位,而此时值机顺序仅排第16位,意味着航空公司以‘被选’名义封锁了100多个座位。
针对中国国航‘付费选座’业务问题,记者于9月11日通过官方渠道发去采访函,截至发稿未获回复。社交平台上,‘买了机票还得买座位’话题阅读量超千万,网友纷纷吐槽:‘线上值机全是后排中间座,一家三口想坐一起都得碰运气。’
‘锁座’真相:从便民到逐利的异化
线上值机选座的初衷是什么?记者查阅资料发现,‘便民’是首要关键词。2009年,南航率先推出在线机位预订服务,中国民用航空局称其为‘网站便民服务’,旅客可提前自主选择心仪座位。同年3月,国航手机乘机登记服务通过论证,被认为将为旅客带来更多方便。
节省资源是线上选座的另一目标。2021年《中国民航‘无纸化’便捷出行发展报告》显示,2019-2020年有5.7亿人次享受‘无纸化’便捷出行,为旅客减少5.8亿小时时间成本,为航空公司节约4.3亿元成本,全行业减少碳排放8622吨。
然而,这种便民初衷在一些航空公司逐渐变味。2015年左右,国内部分航空公司推出‘付费选座’项目,美其名曰‘个性化服务’。旅客从此失去同等座舱不花钱公平选座的权利。国航官网显示,其国际航班‘预选座位’费用在200元至1200元不等,国内航班需里程兑换;其他航空公司做法类似,线上值机从‘便民’变成‘逐利’。
监管缺位:从争议到‘惯例’的尴尬
2015年《光明日报》曾批评飞机‘伸腿费’不合理,但未引起重视。此后多年,媒体批评不断,航空公司却我行我素。北京京师律师事务所律师许浩认为,‘大规模付费选座’涉嫌违反三道法规:违反《公共航空运输旅客服务管理规定》的公平原则;侵犯消费者知情权和选择权;违反价格法额外收费。
这种一出生就涉嫌违法的行为,如何成为‘行业惯例’?记者发现,2016年中国联合航空公司因‘选座收费’被北京市发改委处罚,认定其‘自立收费项目’。但此后,各航空公司‘付费选座’业务鲜少受罚,监管模糊导致乱象丛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