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商报(记者 马嘉)近日,一则“医生揭穿长高骗局”的新闻引发广泛关注,短视频平台上泛滥的“长高训练课”被推至舆论风口。镜头前,部分博主宣称,即使消费者年近30岁,只需通过特定课程训练并配合器材,就能实现身高5至10厘米的“逆袭”。然而,骨科医生通过X光片证实:青春期后骨骺线已闭合,骨骼生长停止,任何训练均无法改变骨骼物理长度。这场精心设计的“长高神话”,实为利用身高焦虑收割流量的商业骗局。
“长高神话”为何屡禁不止?根源在于精准狙击现代人的身高焦虑。对成年人而言,身高与自信、职业发展甚至婚恋选择深度绑定,形成难以忽视的心理压力。部分课程将复杂的生长发育问题简化为“努力即回报”的励志故事,辅以大量真假难辨的“素人成功案例”,通过短视频算法精准推送至目标人群。当公众对身高的渴望超越理性判断时,“万一有用”的侥幸心理便轻易淹没科学常识。
伪科学营销难敌医学常识:骨骼生长不可逆。骨科医生指出,人体身高增长的关键在于骨骺线。青春期结束后,绝大多数人的骨骺线会闭合,骨骼停止纵向生长。此时,拉伸、吊挂等训练仅能改善体态(如纠正驼背带来的视觉增高)或增强肌肉力量,无法改变骨骼长度。课程中宣称的“刺激骨微裂”“激活生长板”等术语,实为披着科学外衣的营销话术。更值得关注的是,多数消费者因效果不明显或维权成本高而选择沉默,进一步助长了骗局蔓延。
平台监管缺位:算法推荐加剧信息误导。短视频平台对此类内容的泛滥难辞其咎。算法驱动的“信息茧房”效应,使虚假信息不断强化,形成“信息回声室”,加深公众认知偏差。对于违背医学常识且涉嫌消费欺诈的内容,平台需加强前置审核与动态监管,而非仅在媒体曝光后被动处理。
健康科普缺位:专业机构需主动破局。伪科学泛滥的背后,是权威健康科普的缺失。专业医疗机构与医生应更主动地“俯下身来”,用通俗语言传播科学生长发育知识,帮助公众建立理性认知。
终结骗局需多方合力:科学认知与监管并重。消费者面对“违背自然规律”的承诺时,应保持警惕,认识到身高主要由基因与青春期发育决定。成年后更需学会与身体和解,关注自信、才华与内在修养的提升。同时,市场监管部门、平台方与医学界需形成合力,共同戳破“长高泡沫”。治愈社会的身高焦虑,远比虚构“神话”更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