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暂停购买澳洲铁矿石,全球钢铁产业是否即将迎来重大变革?这一举动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战略布局?
近日,中国矿产资源集团宣布暂停采购澳洲必和必拓以美元计价的铁矿石,这一决定导致已装船的12艘货轮被拒之门外。这一突如其来的举动,引发了全球钢铁产业的广泛关注。
为何中国会突然暂停采购澳洲铁矿?表面原因在于,澳洲铁矿目前正处于青黄不接的阶段,老矿资源逐渐枯竭,而新矿尚未大规模开采,导致必和必拓的矿砂品位有所下降。在此背景下,中国要求对方提供更大的折扣,即降价,但必和必拓并未同意,双方因此未能达成交易。
然而,这一事件的意义远不止于此。它背后反映的是全球铁矿定价权的激烈争夺,标志着中国已有能力重塑全球钢铁产业格局,这在过去是难以想象的。
全球铁矿领域有三大巨头,分别是澳洲必和必拓、英国的力拓和巴西的淡水河谷。其中,力拓尽管总部在英国,但其根基在澳大利亚,2000年收购了澳洲的北方矿业公司。过去几十年里,这三大巨头一直掌控着全球铁矿石的定价权。
在莫里森时期,澳大利亚曾配合美国,试图通过炒作铁矿石价格来遏制中国钢铁产业的发展。当时,铁矿石价格一度飙升至267美元一吨,而中国由于对澳洲铁矿的依赖,只能被迫接受高价。这导致全球钢铁产业的利润大部分被上游巨头吞噬。
以2024年为例,这三大巨头共拿走了1840亿元的净利润,而整个中国钢铁行业的总利润仅为290亿元,远不及它们的一个零头。要知道,中国是全球第一钢铁大国,消化了全球75%的海运铁矿,钢铁年产量超过10亿吨,但每吨的利润却微乎其微。
相比之下,三大巨头却守着矿山轻松获利。以必和必拓为例,其开采成本约为10多美元一吨,而现在的出售价格仍高达130美元一吨,毛利率超过了90%。这意味着,中国虽然拥有全球最先进的炼钢技术和规模最大的钢铁产能,但却在为上游的巨头打工。中国宝武钢铁集团作为全球第一大钢铁企业,净利率却连3%都不到,而马钢、鞍钢、八一钢铁等企业则全都在亏损经营。
这种极其不公平的行业分配规则必须得到改变。只有降低上游的铁矿石价格,才能让中国人在享受平价钢铁产品的同时,也为中国钢铁企业留下利润空间。
因此,在铁矿石价格居高不下的2022年,中国组建了中国矿产资源集团,旨在重整中国钢铁产业。该集团将之前钢厂各自为战的局面改为统一谈判,以最大程度地争取话语权。然而,尽管在前些年与澳洲关系最差的时候,中国也没有停止购买铁矿石,而这次却突然不买了,这说明中国多年的布局终于开始显现成效。
那么,中国的底气究竟来自哪里?具体有哪些布局呢?
第一个布局是巴西铁矿。巴西淡水河谷作为全球三大铁矿巨头之一,近年来与中国越走越近。巴西铁矿储量位居全球第二,去年产量创下近7年的新高,达到了3.28亿吨,今年出口量预计能达到4亿吨。而且,巴西铁矿的开采成本低,品位也很高,平均含铁量高达65%。虽然巴西比澳洲远一点,但有了中国修建的钱凯港,运输成本大幅下降。此外,中国还要帮巴西修建两洋铁路,未来在运输方面将比澳洲更有优势。
更重要的是,中国与巴西的合作在不断加深。中国可以用汽车、电子产品等工业品换取巴西的铁矿石,而巴西则主动抢着用人民币结算。现在,双方铁矿贸易的28%都使用人民币结算,相当于中巴之间建立了一个全新的贸易体系,实现了完美双赢。
第二个布局则是中国在非洲拿到的“王炸”——几内亚的西芒杜铁矿。西芒杜铁矿被誉为全球铁矿的“天花板”,总储量高达50亿吨,矿砂品位几乎都在65%以上,比澳洲铁矿的品位还要高。而且,西芒杜铁矿也是露天矿,开采成本低,各方面都不比澳洲铁矿差。
在中国精心布局下,成功拿下了这个全球第一铁矿。从开采到运输的所有环节,都由中铝、宝武等中企来主导,初期年产能就有1.2亿吨。巧合的是,第一艘满载西芒杜铁矿石的货轮正好要在10月份抵达中国。我们选在这个时间点叫停澳洲铁矿进口,用意不言自明。
说到底,这回暂停购买澳洲铁矿,表面上是中企与必和必拓的较量,实际上是争夺全球铁矿定价权的第一枪。
其实,中国钢铁产业与稀土产业有着相似之处。中国稀土在技术上早已独步全球,但也曾经历了一段时间的无序竞争。国内企业大打价格战,反而让整个行业陷入了亏损。直到后来组建了六大稀土集团,实施生产指标总量控制,才彻底扭转了局面。如今,中国钢铁产业在技术上同样领先全球,只是铁矿石比较依赖进口。但经过了这些年的海外布局,中国开始控制产业链的上游。相信用不了太久,中国钢铁也能像稀土一样,成为一张重要的底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