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稳增长、防内卷”为核心,我国钢铁行业正加速推进结构性调整与高质量发展。9月22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多部门联合印发《钢铁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2025—2026年)》(以下简称《方案》),明确提出未来两年钢铁行业增加值年均增长目标设定在4%左右,通过控产能、扩需求、推动绿色低碳转型等举措,为行业指明发展路径。
《方案》指出,当前钢铁行业面临供给总量过大、有效需求不足的矛盾,供需失衡成为制约行业效益提升的核心问题。为此,方案设定2025—2026年钢铁行业增加值年均增长4%的目标,旨在通过产量调控引导资源向优势企业集聚,促进优胜劣汰,实现供需动态平衡。
具体措施包括:严禁新增产能,加大产能减量置换力度,对电炉钢、氢冶金等低碳工艺及兼并重组项目给予差别化支持;实施年度产量调控政策,倒逼落后产能退出,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同时,围绕汽车、机械、造船、家电等下游行业需求,促进大宗产品质量升级,增强高端产品供给能力。
作为纳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首年,钢铁行业绿色转型迫在眉睫。《方案》明确,2025年底前全面完成超低排放改造,支持企业实施能效提升、清洁能源替代,推动氢冶金等低碳技术攻关及绿电、绿氢冶金工艺产业化。此外,方案鼓励建设数字化能碳管理中心,研究制定数字化转型评估标准,培育标杆工厂与企业。
在原燃料保障方面,方案提出加快国内铁矿项目开发,避免“一刀切”整顿措施,加大铁矿石、炼焦煤保供稳价力度,支持长期协议签订及优质再生钢铁资源进口,推动废钢回收—加工—配送一体化基地建设。
《方案》强调推进钢铁企业分级分类管理,全面开展分类评价,实施“引领型规范企业、规范企业、不符合规范条件企业”三级管理,并与产业政策、财税、金融等协同,引导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例如,对发展电炉短流程、高端特殊钢的企业给予政策倾斜,培育行业领军企业。
为拓展消费潜力,方案提出以高端特钢研发和大宗产品质量升级优化供给,同时挖掘建筑、交通等领域应用需求。具体包括:深化钢铁与船舶等下游行业合作,推广钢结构在住宅、桥梁等领域应用,支持全产业链合作机制建设;鼓励地方培育钢结构产业园区及数字化供应链平台。
此外,方案聚焦国际合作,提出优化钢铁出口产品结构,推动产品与装备、技术协同“走出去”,提升国际化水平。
在保障措施上,方案强调利用科技创新再贷款、超长期特别国债等政策,支持减污降碳、数字化转型及资源综合利用项目;落实废钢铁回收“反向开票”政策,规范行业发展;引导金融机构针对钢铁行业特点提供差异化金融服务,助力企业渡过转型期。
中国企业资本联盟副理事长柏文喜分析,《方案》以“4%增长底线+高端绿色转型”为主线,通过严控产能、扩大高端供给、推广钢结构应用及深化国际合作等组合拳,力求推动钢铁行业在2025—2026年走出“微利+过剩”困境,实现质量与效益的双提升。
(北京商报记者 和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