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时代周报 作者:雨辰
锂电巨头亿纬锂能卷入舆论风暴 图片来源:图虫
2025年9月19日,一则关于青海柴达木兴华锂盐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兴华锂盐”)非法填埋上万吨工业危险废物的调查报道引发市场热议。这起环境事件的背后,浮现出国内锂电池行业龙头企业亿纬锂能(300014.SZ)的身影,让这家市值超千亿的锂电巨头陷入舆论漩涡。
据《经济参考报》披露,兴华锂盐被举报在中央环保督察前突击处置非法掩埋的工业危废,涉事量达上万吨。企业不仅未合规处置,反而将已偷埋的危废挖出后易地填埋,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二次污染。这一行为立即引发监管部门关注,海西州政府迅速成立联合调查组介入核查。
值得关注的是,就在事件曝光前一个月,亿纬锂能于8月21日晚间发布公告,拟以6亿元价格将所持兴华锂盐49%股权转让给上市公司硕贝德(300322.SZ)的控股股东西藏硕贝德控股有限公司(下称“硕贝德控股”)。这一时间节点引发市场猜测:股权转让是否与此次环境危机存在关联?
“兴华锂盐并不属于上市公司主体层面,公司对此事实际上并不知情。我们此前仅作为财务投资者,未参与该公司的生产经营。”9月22日,时代周报记者致电亿纬锂能证券部,相关人士作出上述回应。据其介绍,上市公司仅持有兴华锂盐49%股权,该公司未纳入合并报表范围。
追溯双方合作渊源,2022年锂盐价格处于峰值时,亿纬锂能通过竞拍和受让方式斥资约2亿元获得兴华锂盐49%股权。彼时公告称,此举“有利于公司进一步聚焦锂电池主业,对开拓上游产业链及优化产业布局有着积极意义”。
兴华锂盐持续亏损 图片来源:亿纬锂能公告
然而,兴华锂盐的经营状况始终未有改善。财务数据显示,2020年亏损5756.26万元,2021年1-7月亏损1948.80万元。截至2025年8月股权转让时,该公司2024年未经审计营收仅1990.25万元,亏损却高达6650.65万元;2025年上半年再度亏损3067.84万元。
对于转让原因,亿纬锂能在公告中表示,系根据公司经营发展需要对业务进行的合理调整,旨在优化资产结构、集中资源发展主营业务。但距股权转让公告发布不足一月,兴华锂盐即因非法填埋危废被曝光,让这场交易蒙上阴影。
事实上,兴华锂盐的环境违规并非首次。2023年7月与12月,该公司就曾多次收到海西州生态环境局出具的行政处罚决定书。作为持有49%股权的股东,亿纬锂能对其参股公司的环境责任应承担到何种程度?突然转让股权是否仅为巧合?这些问题成为市场关注的核心。
北京德恒(苏州)律师事务所律师李加祥向时代周报记者分析,此事件需重点关注三方面责任:
亿纬锂能公告股权转让时兴华锂盐业绩低迷 图片来源:亿纬锂能公告
李加祥强调,需先搞清楚涉案“工业危险废物”的具体性质,以及两次倾倒、填埋的时间、数量、决策者、实施行为人等详细信息。在生态环境监管中,“固体废物”“工业固体废物”“危险废物”有着严格的定义和认定标准,危险废物因其具有危险特性,监管要求最为严格。
目前,亿纬锂能虽已于8月21日公告股权转让事宜,但截至9月22日尚未披露后续进展。公司相关人士回应称:“(股权转让)若有进展,后续会发布相关信息。”
本次交易的受让方硕贝德控股是上市公司硕贝德的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为朱坤华。但硕贝德与此次股权收购保持了“距离”。9月19日,有投资者询问硕贝德“公司控股股东6个亿向亿纬锂能买锂矿,是公司发展方向要扩张了吗?”硕贝德回应称上市公司没有相关发展方向的考虑。
投资者询问截图 图片来源:硕贝德公告
9月22日,硕贝德证券部工作人员进一步解释:“购买兴华锂盐的主体是公司控股股东,上市公司具有独立性;且兴华锂盐资产与上市公司现有业务无协同效应,因此上市公司暂时无相关发展计划。”
如今,兴华锂盐深陷重大环保争议,还可能面临法律诉讼与行政处罚,这场价值6亿元的股权转让交易是否会生变?目前仍是未知数。
事件发生后,监管层面已有动作。9月19日,海西州政府新闻办公室连发两条通报,称当地政府高度重视,已成立海西州、大柴旦行委联合调查组赴现场核查,并调集化工专业人员开展环境检测,后续将根据核查与检测结果依法依规处理。
9月22日,时代周报致电海西州人民政府办公室电子政务中心,对方表示“目前暂无调查进展的官方口径,后续应会发布公告”。这起事件不仅考验着亿纬锂能的企业社会责任,也为整个锂电池行业敲响了环保警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