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纵横

GE医疗中国业务出售传闻:业绩承压下外资巨头的本土化突围

时间:2025-09-20 17:05:17 来源:时代周报 作者:时代周报

本文来源:时代周报 作者:闫晓寒

在跨国医疗设备市场竞争加剧的背景下,GE医疗(GEHC.NASDAQ)近期被传正与顾问团队探讨出售中国业务股份的可能性。据知情人士透露,潜在交易或使相关资产估值达数十亿美元,但目前仍处于初步评估阶段,尚未形成最终决策。

针对市场传闻,GE医疗中国区发言人于9月19日回应称:“我们不对市场猜测发表评论。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医疗市场之一,公司始终致力于为患者和客户提供高品质医疗服务。”

业绩承压:收入连续两年下滑

数据显示,GE医疗中国区业务正面临严峻挑战。2024年,其中国市场收入同比下滑15%;2025年上半年,收入继续下降2%。这与2023年实现的10%同比增长形成鲜明对比。行业整顿与政策调整成为主要影响因素——自2023年下半年公立医院设备招标放缓后,2024年上半年大规模设备更新政策又导致部分医院暂停采购。

全球三大影像设备巨头中,仅西门子医疗今年上半年在中国区实现小幅增长,GE医疗与飞利浦均出现下滑(飞利浦降幅达11%)。同期,国内龙头迈瑞医疗国内业务营收同比下滑超30%。


图源:图虫创意

市场地位:中国区贡献全球12%营收

尽管面临压力,中国市场仍是GE医疗全球战略的重要支点。截至2025年上半年,中国区业务贡献营收11.56亿美元,占全球总营收的11.82%。公司财报显示,其5.3万名员工中有7000人位于中国,仅次于美国市场的1.7万人规模。

GE医疗在2025年半年报中指出,新的经济刺激计划虽带来长期机遇,但短期因各省实施方案制定进度低于预期,客户采购决策延迟,导致订单量和营收受到冲击。公司预计这种影响将持续一段时间,但无法预测具体持续时间。

行业变革:增长模式转向设备替换

中国医疗设备市场正经历结构性转变。GE医疗首席执行官Peter Arduini在9月9日的摩根士丹利医疗健康大会上表示,过去10%的高增长时代已结束,未来将保持中等个位数增长。他预计今年中国区业绩可能持平或略有下滑,增长模式将从新增安装转向设备替换。

这种转变与行业政策密切相关。通过集中带量采购,心脏支架、人工关节等品类价格降幅超80%,国产品牌凭借成本优势占据主导。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协会数据显示,低值耗材国产化率已超90%,监护设备国产替代率达70%,而高端影像设备(CT、MRI)外资品牌仍垄断三级医院市场,但替代率已从10%以下逐步提升。

本土化突围:高管换帅与产能布局

面对国产厂商的崛起,跨国巨头加速本土化进程。今年7月,GE医疗中国区完成高层更替:原总裁张轶昊退休,强生系资深管理者宋为群接任。宋为群在强生期间主导过跨国并购与本土化落地,GE医疗期望其推动在华战略升级,特别是在本土生产与创新领域。

飞利浦也在去年7月完成中国区换帅,由刘令接替何国伟出任大中华区总裁。刘令近期表示,公司已做好应对激烈竞争的准备。

产能布局方面,GE医疗动作频频:2024年在无锡建立大中华区超声总部,上海投资新产线建设,天津建成磁共振东半球总部。目前,其在北京、上海、无锡、天津等地设有六大生产基地,中国研发产品比例突破50%。

技术突破:国产厂商打破外资垄断

国产医疗器械的技术进步正在改写市场格局。今年8月,联影医疗与东软医疗先后推出中国首款光子计数能谱CT,打破了GE医疗与西门子医疗在该领域的技术垄断。此前,全球仅两家外资企业实现该技术商业化,而国产设备的上市标志着中国在超高端医疗设备领域取得突破。

这种技术追赶不仅体现在影像设备。在高值耗材领域,心脏支架国产替代率达80%,血液灌流器达90%;中端监护设备市场,国产品牌也占据70%份额。政策层面,集采与采购倾向国产品牌的导向,进一步加速了外资企业的市场调整。

尽管挑战重重,但几乎所有跨国医疗巨头均表示不会放弃中国市场。GE医疗股价在传闻后出现波动(9月18日跌3.43%,次日涨1.23%),反映出市场对这一战略要地的持续关注。随着本土化进程的深化,外资与国产厂商的竞争将进入全新阶段。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