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纵横

AI云竞争新格局:百度智能云如何实现换道超车?

时间:2025-09-20 13:07:32 来源:雪豹财经社 作者:雪豹财经社



资本的嗅觉,总是最先捕捉到市场的风向。2025年9月,当中概股整体仍在市场情绪中摇摆时,百度股价却逆势上扬,半个月内从90美元附近飙升至近140美元,走出一条陡峭的增长曲线。这一表现,与大洋彼岸的甲骨文(Oracle)如出一辙——这家老牌科技巨头凭借AI驱动的云服务储备订单近5000亿美元,股价暴涨,被华尔街称为“AI时代最确定的受益者之一”。

百度的股价表现,并非AI热潮下的短期情绪波动,而是一次基于基本面的价值重估。其核心支撑,正是百度智能云业务的强劲增长。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涵盖云服务在内的百度AI新业务收入同比增长36%;根据IDC报告,百度智能云已连续六年、累计十次位居中国AI公有云服务市场第一。

在中国云计算市场从资源驱动转向AI驱动的关键节点,百度智能云凭借十年战略定力与全栈AI能力,成功实现换道领先。它不仅在营收增速上领跑行业,更通过技术优势转化为产业价值,构筑起一条通向AI云时代的护城河。这场胜利,是长期主义、技术信仰与产业深耕的共同结果。

AI云竞争白热化:从概念到落地的关键一战

2025年,AI云竞争进入白热化阶段。从年初的模型参数竞赛,到年中的“一元购”价格战,再到无处不在的营销造势,云厂商之间的混战从未停歇。然而,当概念的潮水退去,市场的最终检验标准只有一个:能否在真实的产业场景中规模化落地。

AI正在重构企业的底层能力。在智能化转型过程中,企业选择AI云合作伙伴时,通常需要考虑三个核心标准:绝对稳定可靠、深度理解业务、交付解决方案。这背后,是对AI云厂商工程落地能力的极致考验。

在这一维度上,百度智能云堪称“落地之王”。招投标市场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我国大模型相关项目呈现爆发式增长,百度智能云以48个中标项目和5.1亿元中标金额,稳居市场第一。这些实打实的大客户、大订单,支撑其成为国内增速最快的云厂商——财报显示,2025年上半年,百度智能云收入同比增长36%,同期阿里云增速为22%,腾讯云(企业服务部分)为7%。

战略前瞻:十年布局,从“非主流”到领跑者

百度智能云的增长密码,始于战略前瞻。时间拉回2015年,当其他云厂商还在IaaS层跑马圈地、大打“水电煤”基础设施战争时,百度智能云的命名本身就显得与众不同——它是全球最早将“智能”刻在名字里的云平台。这一选择在当时被视为“非主流”,如今却显得极具前瞻性。直到2023年大模型浪潮兴起,云厂商才纷纷下场强调自身的AI属性。

提前判断让百度智能云有了更长的耕耘周期。从2019年内部构建支撑搜索、网盘的“云智一体”架构,到2020年正式对外发布“云智一体”战略,再到2025年升级为“云智一体、智能优先”的新一代AI云基础设施,百度用清晰的路线证明:AI必然会重塑云计算。

在2025百度云智大会上,百度集团执行副总裁、百度智能云事业群总裁沈抖指出:“智能经济时代,一定要有新的基础设施来支撑,这就是智能优先的AI云!”他强调,企业对基础设施的要求已从“降本增效”转向“直接创造价值”,AI云将不再是成本中心,而是“新型的利润中心”。

承接AI新需求:算力与应用的双重突破

2025年上半年,外部环境的剧烈变化为云厂商带来了新的增长机遇。其中最大的变量,来自于DeepSeek等现象级模型的出现——它极大地激发了市场的推理需求,让算力供给一度成为瓶颈。同时,随着AI应用爆发、进入“Agent元年”,企业客户不再满足于基础的模型调用,而是需要更完善的Agent开发和部署能力。

百度智能云精准承接了这波新增的AI需求。面对推理需求的爆发,它及时上线了国内首个正式点亮的自研万卡集群,并基于“百度百舸GPU云平台”的协同优势,为市场提供了稳定、高效的算力。2025年7月,该架构的国产万卡集群率先通过信通院的“五星级”最高评级,证明了其在稳定性、集群调度上的领先性。

在应用落地层面,百度智能云依托千帆大模型平台,迅速推出了一系列行业精调模型,并正式发布“千帆多智能体协作模式”。全新升级的千帆4.0被定义为“以Agent为核心的一站式企业级服务平台”,旨在系统化降低Agent开发门槛,加速应用生态的繁荣。

AI云格局改写:从“四朵云”到新领跑者

移动互联网时代,阿里云、腾讯云、华为云和百度智能云共同构建了中国公有云市场的“四朵云”格局。但在AI时代,这一格局正迎来被重新改写的机会。全球市场的变化已是前车之鉴:微软凭借将AI能力深度绑定Azure云服务,正强力冲击亚马逊AWS的领先地位;甲骨文则通过提供高性能的AI基础设施,实现了惊人的业务复苏。这表明,AI正在成为重塑云市场竞争范式的核心变量。

在国内,百度智能云的“云智一体”战略,正是其在这场变局中的最大底气。在传统云计算的IaaS赛道,百度是追赶者;但在AI定义的新赛道上,它拥有了“换道超车”的能力。

所谓“换道”,就是将竞争的核心要素从“谁的服务器更多、更便宜”,切换到“谁能提供更高效率、更低门槛、从芯片到应用的全栈式AI能力”,以及“谁具备大规模、多行业、多场景落地的经验,是否能在复杂业务系统中交付稳定可靠的AI能力”。而技术和落地,正是百度智能云的长板。

技术全栈:从芯片到应用的自主可控

技术上,百度智能云是全球为数不多在芯片(百舸)、模型(千帆)、应用(各类行业Agent)各层核心技术都具备“全栈”自研能力的云厂商。AI时代,计算架构从传统的“芯片—操作系统—应用”三层,演进为“芯片—框架—模型—应用”四层。全栈能力带来的最大优势是端到端优化,能够使AI系统更高效、稳定、安全,并降低企业的使用门槛和成本。

尤其在当前的全球技术竞争格局下,“自主可控”不再是加分项,而是必选项。超65%央企、80%的系统重要性银行等落地大模型都选择百度智能云,这些数字背后是客户对百度全栈自研能力的信任投票。核心考量绝不仅是模型效果,更是技术栈的自主可控与数据安全。

产业深耕:从支柱行业到未来主场

技术和落地能力最终要通过产业转化为商业价值。据披露,百度智能云已服务超过46万家企业,累计打造出130万个Agents,推动AI深入产业,创造真实价值。其产业版图可分为三个层次:

  • 基本盘:金融、能源、政务、制造。这些行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百度智能云凭借长期深耕,将AI能力与行业知识深度融合,成为头部客户的首选。
  • 增长点:汽车、手机。这是AI应用的前沿阵地。“95%的主流车企”、“TOP10手机厂商”的合作,证明了百度智能云在智能终端领域的优势。
  • 未来主场:具身智能。百度智能云目前行业渗透率第一,有20个客户成为百度AI公有云客户,其中4个都是全国TOP4的客户。这证明了其“云智一体”架构的平台延展性,能快速赋能和捕获下一个爆发点。

例如与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的合作,百舸平台为其提供了全场景研发支持,实现了两倍提效。前段时间在2025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上,因为夺得百米“飞人大战”冠军而刷屏的“天工”机器人,背后就有百度智能云的支持。

高质量增长,源于既“懂AI”,又“懂产业”。通过服务各行各业,百度智能云积累了深厚的行业Know-how,这些产业洞察反过来又指导其模型和平台的迭代,形成了一个正向的价值飞轮。

结语:AI云的长期竞争,是生态与完整技术栈的竞争

AI云的长期竞争,是生态和完整AI技术栈的竞争,是从“量”到“质”的竞争。百度智能云的增长密码,表面看是营收数字,深层看是战略定力、技术厚度和产业深度的三位一体。在AI云这场更漫长、更考验综合实力的马拉松中,百度选择了一条前期投入最大、最艰难,但最稳固的道路。

当AI的潮水从概念炒作退去,真正考验的是技术能否在产业中“上岸”。百度用一份领跑行业的增长答卷证明,它不仅稳稳地站在岸上,并且已经为未来的竞争,赢得了最有利身位。而资本市场的反应,正是对其长期坚守“技术投入+产业深耕”策略的最佳印证。

封面来源:百度 AI 制图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