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6日晚间,央视《新闻联播》报道了“中国联通三江源绿电智算中心项目建设成效”,其中披露了阿里旗下平头哥最新研发的面向人工智能的PPU芯片。据报道,该芯片各项主要参数指标均超越了英伟达A800,与H20相当,标志着阿里在AI技术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
这一消息的发布,正值马云加速回归阿里的关键时刻。自2024年12月起,马云频繁出现在公众视野中,从蚂蚁园区到支付宝和蚂蚁集团二十周年活动现场,他不断强调对AI技术的思考和重视。2025年,马云更是多次现身阿里重要活动,包括民营企业家座谈会、阿里杭州园区、阿里云新财年启动会等,不断传递出阿里在AI领域的坚定决心和战略方向。
马云在多次公开场合表示,科技人员的责任不是让AI取代人类,而是应该让AI解放人类、更懂人类、服务好人类。这一理念与阿里未来的发展战略不谋而合。2025年8月,阿里进行了新一轮组织架构调整,将集团业务划分为四大板块:阿里巴巴中国电商集团、阿里国际数字商业集团、云智能集团、所有其他业务。这一调整旨在通过架构减法实现战略加法,构建“亚马逊+谷歌”式生态。
阿里的变革绝非简单的板块合并。特别是高德地图的加入,为构建这一生态埋下了关键伏笔。正如亚马逊以电商为流量基础、AWS为技术核心,谷歌以搜索为入口、AI为底层驱动,阿里正通过“AI+云”战略引领未来。其中,蒋凡成为合并后电商板块的核心人物,他操盘下的阿里成功完成了PC端到移动端的惊险一跳,如今又将饿了么、飞猪等场景纳入大消费平台,凸显战略价值。
面对京东入局形成的“三足鼎立”格局,阿里4月底升级淘宝闪购为外卖新入口,6月将饿了么并入电商事业群,借助电商流量池与AI调度能力实现协同作战。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6月30日的二季度,阿里的即时零售业务收入同比增长12%至147.84亿元。到了8月份,淘宝闪购连续两个周末日订单量超过9000万单,这一数字令人震惊,有人甚至喊出阿里对美团造成了巨大的威胁。
阿里在外卖领域的成功,背后正是AI技术的加持。AI技术已经在外卖业务中取得三大突破:骑手AI助手“小饿”使配送效率提升12%,顺路合单率接近90%;“AI入驻助手”让商家开店时间从3天缩短至4小时。这些突破不仅提升了用户体验,也进一步巩固了阿里在外卖市场的地位。
阿里的“AI+云”战略正在助力电商流量业务的增长,而电商流量业务的增长又将反哺“AI+云”的技术变现。这一正向上升的螺旋不断推动着阿里向亚马逊模式靠拢。马云在阿里云15周年活动上公开表示,阿里云的资源和技术人才既是发展云计算和AI的信心所在,更是责任所在。这一表态直击整个集团发展中的要害。
马云还多次提到,技术创新要与市场需求深度绑定。科技不能是空中楼阁,一定要服务实体;而实体的营收再去推动科技的研发,这样才能形成双轮驱动,实现长久发展。因此,阿里提出未来三年超3800亿元的云和AI基础设施开支,这一数字已超越过去十年总和。2026财年第一季度资本开支更是同比激增220%至386亿元。
这些科技投入并没有成为空中楼阁,而是实打实地转为市场需求。其中,阿里与苹果即将进行的深度合作将成为重要里程碑。双方初步达成的AI战略合作,将通义千问大模型深度集成至iOS系统,覆盖语音交互、图像生成等核心模块。此次合作基于通义千问在中文方言理解、多模态生成的深厚积累,是对阿里技术的一次认可。
与此同时,阿里云同步在全球布局8个新AI数据中心,可用区将增至95个,复制了亚马逊AWS的全球化算力网络战略。将阿里与亚马逊、谷歌对比,发现阿里成为复合体特征日益清晰。电商板块贡献58.4%营收的基本盘,叠加速卖通在新兴市场60%的GMV增速,以及外卖业务在行业洗牌中的稳健增长,构成了堪比亚马逊的商业底盘。阿里云26%的收入增速与AI业务爆发式增长,正在复刻AWS的技术变现路径。
而通义大模型赋能苹果iOS生态、钉钉构建企业服务体系的动作,以及高德地图推出的基于真实导航、出行行为,融合AI技术打造而成的生活服务榜单(高德扫街榜,类似谷歌map),这些都类似谷歌以技术定义行业的打法。这一次,阿里似乎已经走在了正确的道路上。
马云的归来使得整个阿里内部改革的阻力降到最小,集团各个业务板块不再单打独斗,而是高效协同发展。其中,高德扫街榜显然就是集团业务板块打破边界、高效融合的一个佐证。尽管阿里云8.3%的利润率仍低于AWS的37%,阿里的3万亿元的市值远低于亚马逊18万亿元的市值,也远低于谷歌21万亿元的市值,但方向只要对了,差距就会缩小。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