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纵横

艺术跨界营销的“炸山”风波:当火药与生态伦理碰撞

时间:2025-09-23 05:01:40 来源:虎嗅APP 作者:虎嗅APP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人间AI喜剧,作者:麦肯东,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当“鸟牌”与“炸王”的艺术野心遇上生态敏感地带,一场本应惊艳世界的跨界营销,最终却沦为舆论风暴的中心。相同的艺术配方、类似的跨界手法,却在不同的时空背景下,因忽视社会情绪与生态伦理,酿成了难以挽回的后果。

这位以火药为媒介的知名艺术家,多年来以“破坏性”创作闻名全球。从政治地标到灾难遗址,从时尚场合到历史遗迹,他的火药艺术总能在瞬间点燃震撼,赢得国际声誉与商业成功。然而,这一次,他的“升龙”创意在与国际户外品牌的合作中,却因在生态脆弱区燃放大型烟花秀,引发了灾难级的舆论反噬。


火药艺术的辉煌与争议

回溯艺术家的创作历程,不难发现其与中国的深厚渊源。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除了首都上空的金色焰火“大脚印”,万里长城的夜空也曾因他的烟花设计而绽放彩虹。当时,艺术家采用芯片烟花技术,确保无明火产生,长城附近的植被也提前洒水防护。然而,因鸟巢活动推迟导致长城灯光关闭,电视未转播,这道光芒最终只留存在艺术家的记忆中。

更早的1993年,艺术家在嘉峪关戈壁铺设万米导火线,用600公斤火药划破大漠,创作出《万里长城延长一万米:为外星人作的计划第十号》,震惊世人。那时的社会,环保意识尚不强烈,炸就炸了。此后,他的数百个爆破艺术项目遍布全球,从广岛的“地球黑洞”到内华达原子弹基地的批判,从9·11两周年的纽约“移动彩虹”到多哈的“黑色仪式”,每一件作品都试图通过火药表达对历史、灾难与人性的反思。

未遂的艺术野心与现实的碰撞

艺术家的创作野心从未停歇。早在1989年,他就构思了《升龙:为外星人作的计划第二号》,想在塞尚的故乡圣维克多山上爆破,用火龙向西方艺术史宣告“我来了”。然而,这一创意在法国、日本等地均未获批准。直到与这家国际户外品牌合作,他才在世界屋脊实现了这一年轻时的梦想。


“彩龙、祥云、神山、大闹天宫……很感恩大家和我一起实现我年轻时的梦想,希望在今天人类处于历史巨变之时,这条腾飞的龙为世界传递能量、敬畏、祈福和希望……”艺术家的声明未能平息众怒。在生态脆弱和文化敏感地带,对环境保护的短视、艺术营销的傲慢、不尊重当地习俗与自然的行为,让相关品牌陷入舆论漩涡。网友纷纷抵制收割中产的“户外三宝”,嘲讽老艺术家跌落神坛。

官方介入与社会的反思

官方媒体的介入,让这场争议升级为全社会共同反思的话题。人民日报指出,烟花散去,留下的不能仅是道歉,更应是保护生态的行动。新华社则强调,商业逻辑与生态伦理的激烈碰撞,值得全社会深思。敬畏自然,不是在中土净土搞行为艺术,而是在自然面前保持谦卑和沉默。

艺术与商业的“鄙视链”与膨胀自负

按理说,这位游走于各种权力展示场的艺术家,并非对环保无知的新手。他在塞纳河、西湖、黄浦江、家乡泉州海边等地的爆破艺术,都声明使用可降解色粉。他也一直在改进火药材料,用生物降解减少污染,用环保添加剂改变烟雾密度,用天然矿物颜料代替部分化学染料。然而,这一次的严重后果,却让他一时塌房,户外品牌声誉形象受损,母集团市值蒸发约125亿港元。

各品牌热衷于艺术、文化、新潮流等跨界营销,此次“炸山”事故无疑为它们敲响了警钟。对于已经取得巨大成功的艺术家而言,意外或许求仁得仁。他曾经得意地说:“一直想做一门大鞭炮,每次都想,这一次搞不好要出事了,要把大家给吓着了。其实最后都只吓了自己,没吓到别人。”

商业与艺术的“鄙视链”与偶然因素

他的“升龙”创意,多年未能在别国实现,却与这家中国企业收购的户外品牌合作成功。除了艺术野心的“灯下黑”侥幸心理,或许还有一个偶然因素:他跟泉州老家的体育服装企业董事长是多年好友。2011年12月,艺术家在多哈做“黑色仪式”爆炸秀,这位董事长也受邀去了现场,并看了“精神葬礼”主题艺术展。美术馆摆放的数十块从泉州运去的巨石,上面刻着“人人将尝死的滋味”等字样,还有一条泉州的渔船,用火药炸出的从泉州到多哈的航线图《往来的路》。这组“返乡”作品令董事长感慨不已。

人类的愚蠢与艺术的未来

商业与艺术的“鄙视链”,成功如影随形的膨胀自负,品牌营销与社会语境的错位,多种因素杂糅在一起,制造了现实中的愚蠢爆炸效果。意大利历史、经济学家卡洛·M·齐波拉的《人类愚蠢基本定律》通过一个坐标系对人类行为分类:X轴为行为者本人的得失,Y轴为行为对他人或社会的得失。每个人总是不可避免低估了社会运转当中蠢人的数量,而被认为是理性和聪明的人也会变得恬不知耻且愚蠢。


这种定律在商业和艺术上同样适用。愚蠢者不分身份、学历、地位,比土匪更危险,让别人受害的同时自己也没有受益。与愚蠢者合作的代价极其高昂。愚蠢不是无知,而是缺乏对他人和自己后果的感知。


火药与AI:艺术的双重探索

“玩火”多年,艺术家也走到了前沿科技与艺术的融合。2017年以来,他持续探索人工智能、AR、VR、区块链和NFT等对艺术的新可能。2023年推出AI模型cAI™,深度学习其多年作品、档案和兴趣。这个多模态AI模型也模拟他敬仰的古今人物,不同人格互动形成虚拟社区。

“火药和AI对我来说都是难以捉摸和控制的媒介,但正因此令人着迷。火药自有神奇的生命力,但需点火人;现在cAI™是我的影子和镜子,我的合作伙伴;未来它会打破这面镜子,成为独立的艺术家吗?……”艺术家在《纽约时报》年终系列“2024转折点”专题上撰文写道,“Al象征未知与看不见的世界,对Al淘金般狂热,或满怀虔诚,是我们这些与神和灵性渐行渐远的‘迷途羔羊’崭新的求神之旅吗?”

或许,如果他的创造力不执念于炸山,在AI与艺术上还能走得更远。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人间AI喜剧,作者:麦肯东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本文来自虎嗅,原文链接:https://www.huxiu.com/article/4783307.html?f=wyxw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