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丨陈洁,实习生张星雨
编辑丨王峰
国庆中秋双节刚过,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三年级学生林琳便进入了秋招节奏。她一边积极投递简历、准备笔试,一边梳理实习和研究经历,目标锁定企事业单位宣传部门及传播、公共事务相关岗位。但林琳坦言,考公考编才是她的主要方向——根据多省份计划,2025年下半年全国事业单位联考笔试将于10月25日举行。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提醒,毕业生需结合综合能力、职业方向和兴趣制定就业目标,避免盲目跟风考公考编。他指出,部分学生因多年未上岸而错过其他机会,职业规划应更客观理性。
秋招新趋势:跨省揽才成风潮
今年秋招,“跨省揽才”成为显著特点。广东“百万英才汇南粤”活动在北京、上海、辽宁、广西等多地同步启动;9月23日,郑州市人才交流中心联合浙江湖州人社局举办跨省招聘;9月27日至28日,淄博“高校人才直通车”首站开进甘肃兰州,拉开省外入校招聘序幕。此外,湖南在7座城市开展专场招聘,覆盖省内外高校毕业生。
“百万英才汇南粤”2025年N城联动秋季招聘活动9月在清华大学启动 王峰/摄
考编年龄限制放宽,竞争或更激烈
另一个备受关注的趋势是,多地明确提高考编年龄上限。9月下旬,四川绵阳人社局在问政平台回应网友提问时确认:2025年下半年事业单位招聘年龄放宽至38周岁及以上。此外,眉山、遂宁等地也发布类似政策,本科年龄限制调整为1986年10月13日及以后出生,研究生为1981年10月13日及以后出生,退役军人可再放宽2周岁。
上海同样在考公领域放宽年龄。2025年度执法类公务员报考条件将年龄上限从35岁提高至38岁,为更多求职者打开通道。
毕业生求职选择:地域与岗位的权衡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发现,毕业生对秋招的期待呈现差异化。林琳希望找到稳定且能积累经验的工作,短期不强调高薪,更看重职业成长空间,并倾向于返回家乡四川发展。车辆工程专业研究生王斌则计划前往杭州、重庆等大城市,优先进入学校或匹配职业理念的岗位。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何君则希望深耕专业领域,留在家乡发展。
熊丙奇指出,返乡或留在大城市需根据个人情况选择。大城市机会多但竞争激烈,返乡就业则需考察当地人才发展环境。
企业招聘标准:实习经历与综合能力并重
一家管理咨询公司HR付杰透露,今年招聘规模和薪资预算有所紧缩,企业更看重毕业生的实习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自我驱动力和抗压能力。他强调,简历上的实习段数并非关键,能否通过实习锻炼出真正能力才是重点。
林琳也感受到岗位竞争的压力,尤其是新闻传播类岗位供不应求。她计划在秋招中积极尝试企业机会,同时以考公为主,形成双重准备。
专家建议:理性规划,避免盲目跟风
熊丙奇总结,考编年龄放宽为更多求职者提供机会,但竞争可能加剧。他呼吁毕业生结合自身情况制定职业规划,高校也应加强就业指导,避免学生盲目考公考编。他表示:“放宽年龄限制是探索方向,但最终需通过能力匹配岗位,而非仅依赖政策红利。”
(应采访者要求,林琳、王斌、何君、付杰均为化名)
SFC
出品丨21财经客户端 21世纪经济报道
编辑丨黎雨桐 实习生丁紫祎
21君荐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