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上证指数时隔十年再度站上3900点整数关口,这一历史性节点不仅见证了A股市场的韧性,更折射出基金行业十年间的深刻变革。数据显示,同期超500只基金实现业绩翻倍,成为市场瞩目的“翻倍基”,而近百只基金仍深陷亏损泥潭,基金业绩的冰火两重天,成为观察中国资本市场演进的重要窗口。
自2015年8月19日沪指首次突破3900点以来,Wind数据显示,共有513只基金业绩翻倍,其中华商新趋势优选、华商优势行业等8只基金回报超4倍,周海栋、莫海波等基金经理凭借精准的行业布局声名鹊起。这些绩优基金的共性在于:以行业景气度为核心决策框架,将政策导向与产业周期作为选股首要依据,投资组合高度聚焦新能源、半导体、人工智能等时代风口。
以莫海波为例,其从重仓新能源到押注人工智能的转型,精准捕捉了产业革命的脉络。他早在2023年初便判断:“AI是继互联网后全球又一次划时代革命,其颠覆性可能超越互联网。”这种对产业趋势的前瞻性把握,成为其业绩持续增长的核心动力。而刘元海则通过将仓位从新能源转向人工智能和半导体,展现了科技领域深度研究的价值。
华南一位投资总监指出,基金经理“躺赢”时代已终结,唯有适应宏观环境剧变、拥抱产业升级,才能为投资者创造长期回报。财通基金金梓才、银河基金郑巍山等业绩领跑者的管理实践,印证了中国经济向科技创新驱动转型期,政策与资金向战略新兴产业集中的必然趋势。
与“翻倍基”形成鲜明对比的是,98只基金十余年间业绩亏损,其中67只收益率低于-10%,天治新消费以55.3%的亏损幅度垫底,与首名业绩相差超600个百分点。行业选择失误是业绩落后的主因——这些基金重仓地产、传统消费、军工等赛道,完全错失新能源、半导体等成长主线。
市场轮动加速背景下,投研资源匮乏导致部分基金风格固化,难以响应政策与产业趋势变化。中小型公司投研实力薄弱、风格漂移的问题尤为突出。例如,天治新消费2021年净值创历史新高后,因基金经理频繁调仓、投资风格极不稳定,短短数年间业绩腰斩。此外,部分主题基金受合同约束,运作层面面临多重困境,如工银中证传媒、国泰国证房地产等十余年间净值亏损25%至40%。
十年变迁揭示,基金业绩分化本质是行业抉择与策略能力的比拼。即便押注高景气赛道,踏错节奏仍可能导致净值亏损,单一行业投资虽可能获短期高收益,但长期面临巨大波动风险。多位基金经理建议,行业应构建穿越周期的核心能力,平衡布局与风险分散。
除追逐高景气行业外,大成基金刘旭、华安基金王斌等通过布局优质公司亦取得领先业绩。刘旭作为长期价值投资代表,管理大成高鑫十年实现4倍回报,其核心逻辑是:估值应反映企业长期现金创造能力,偏好财务稳健、商业模式清晰的公司。
策略多样性成为基金公司追求稳健回报的关键。在风格投资上,机构同时布局价值、成长、均衡策略,避免单一风格失效;在行业配置上,兼顾消费、科技、新能源等多赛道,既捕捉高景气机会,也通过传统行业保障收益稳定性。此外,指数增强、量化策略、股债平衡等工具型产品,以及海外市场、商品、公募REITs等跨资产类别组合,进一步丰富了收益来源。
十年间,基金行业从单一赛道博弈转向多元策略共舞,从追逐短期风口转向构建长期价值,这一转变不仅回应了市场环境的剧变,更为投资者提供了穿越周期的稳健选择。